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7篇
  免费   0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十年文革结束,如何认识文革,摆到了历史转折的门槛上。毛泽东晚年始终坚持文革是基本正确的,认为是"七分成绩,三分错误",并视为自己一生做过的两件大事之一。注1因而,能不能打破"三七开"的框框,迅速走出文革的阴影,决定了中国的历史路向选择。  相似文献   
42.
《炎黄春秋》不是一个专门的史学刊物,但又是一个具有鲜明史学特色的刊物。它能成为当今中国最具有影响力的一家刊物,离不开历史。《炎黄春秋》创刊20年来,发表了大量的关于中国现代史特别是中共历史的文章,对推进和深化中共历史研究做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我认为,这些贡献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炎黄春秋》秉承了"求实存真"的史学传统,一直坚持"实事求是,秉笔直书,以史为鉴,  相似文献   
43.
《炎黄春秋》创刊20年了。作为这份刊物的创始人之一,作为这份杂志的主持者,我感慨良多。《炎黄春秋》是1991年7月1日创刊的。1989年那场风波,使80年代欣欣向荣的改革开放进程出现了断裂,到1991年,是改革开放历史上最为艰难的三年,也是争论最激烈的三年。在这个背景下产生的《炎黄春秋》,关注历史与现实,自然是义不容辞的使命。  相似文献   
44.
胥清学 《沧桑》2011,(1):24-25,38
科学发展观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它体现了以实事求是为精髓的唯物论,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特征的辩证法,以实践为基础的认识论,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的唯物史观,以统筹兼顾为根本的方法论,以又好又快发展为实质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45.
《沧桑》2011,(6):145-145
冷文波,李关志,李洪格在《山东史志》2011年第1期上发表文章,对于年鉴编纂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主要是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工作的流程(方法)、提高年鉴编纂质量的措施等进行了思考总结。文章指出,年鉴编纂必须取得党委、政府的支持。年鉴编纂必须坚持质量至上的原则,1.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实事求是,并做好框架设计和修订。2.增强责任意识,把好各项关口。  相似文献   
46.
晓川 《文史月刊》2011,(7):80-80
刘德是西汉时期汉景帝刘启的儿子,他酷爱藏书,从民间收集了很多先秦时期的著作。刘德认真研究和整理收集到的古书,学者们对他的学识和治学态度都很佩服,都愿意和他一起研究学问。  相似文献   
47.
黄克诚将军具有坚强的无产阶级党性,不盲从,不苟同,坚持真理,刚正不阿,在六十多年的革命生涯中历尽艰辛,屡经坎坷,多次因为坚持正确意见而受到错误批判、打击,甚至被撤职和降级,但始终保持刚直敢言,为人民无私无畏的高尚品德。《黄克诚传》记述了黄克诚在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一次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的主要内容,现在读来仍有新意。  相似文献   
48.
建国之初,出于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邓小平、高岗、饶漱石、邓子恢、习仲勋分别从西南局、东北局、华东局、中南局、西北局调入中央和国家机关任职,史称"五马进京"。在这次调动中,作为西北局第二书记的习仲勋被委以中宣部部长、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副主任的职务。当毛泽东把这一变动告诉林默涵和胡乔木时这样说道:"告诉你们一个消  相似文献   
49.
翟爽 《黑龙江史志》2013,(8):12-12,16
<正>我参加工作两年有余,一年前我有幸参与了《齐齐哈尔电业局年鉴》的编撰工作,虽然我不是搞文字工作出身,可心中对文字工作者确有一种难以名状的情愫。经过一年的努力,现已出版一部,并在进行第二部的编撰工作。在此我想谈一下这一年以来编撰的心得和体会。一、尊重历史实事求是年鉴是一种具有权威性、综合性、系统性、科学性、实用性、规范性的信息资料工具书,全面记述一年中的新情况、新成绩、新经验和新问题,为今后了解局历史和续写《局志》提供翔实的历史资料。年鉴  相似文献   
50.
评论抗战时期中苏关系的是与非,必须实事求是,尊重历史。不作具体历史分析。全盘否定这一时期苏联对华政策,或过高评价国民党政府所谓维护国家主权的行为。都不是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分析具体的历史问题。不应套用一般原则.而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抗战期间中苏关系恶化的根本原因,在于这种关系缺乏稳定的基础,而这又主要是由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是亲英美集团,改善中苏关系出于被迫。国家主权问题并没有对中苏关系发生决定性影响,这不是因为主权本身不重要。而是蒋介石并没有把它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在蒋介石看来。中苏关系中更重要的无疑是苏联援助、苏联出兵,并且苏联不要支持中共。当这些无法满足时.且由于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英、美介入成为中国的盟国。中苏关系对蒋介石就失去了应有价值,关系恶化也就是早晚的事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