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篇
  免费   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储怀贞  段永相 《新疆钱币》2002,(3):24-24,F003
据《新疆红钱大全图说》记载,咸丰三年(1853年)宝伊局随内地钱局首先在新疆鼓铸大钱,至同治初年,关局所造大钱甚多,雄居新疆各钱局之冠。.  相似文献   
52.
刘晨曦 《收藏家》2008,(11):63-66
连台本大戏多由钦命词臣根据元明著名剧作家创作的杂剧和传奇改编,如Ⅸ劝善金科》、《升平宝筏》、《忠义璇图》、《昭代箫韶》等剧。该大戏取材于目连救母、西游记、水浒、三国、杨家将等故事。剧本大多要十本二百四十出。每部连台本大戏要演出要长达十天之久。连台本大戏的编撰,始于清朝康熙年间。  相似文献   
53.
苦泉 《安徽钱币》2007,(3):35-35
2005年2月初,凤阳县一农民在距临淮镇东北约三公里处的晏公庙遗址耕地时,挖出一批500余枚南宋铁钱。这批铁钱锈蚀较重,钱文不清,部分钱币已粘结成块。经笔者清洗整理,发现一枚宝庆元宝小平铁钱。其径20mm,穿7mm,厚2mm,重3.4g。背穿上“汉”字不清,穿下有一俯月。  相似文献   
54.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唐代以前有关命妇礼冠的记载,缺少足够的完整文物与图像资料。不过,类似文物的出土与发现,最近几年开始增多,尤其隋炀帝萧皇后冠的完整出土与修复、复原,为人们提供了又一例隋唐命妇冠饰实证。对照研究历史文献与包括此冠在内的出土实物,可对隋唐时代命妇冠饰历史发展源流,作出更为具体的考证,如传世文献中语焉不详的宝钿、花树、蔽髻等究竟外形如何,博鬓、钿钗等的发展演变,并可对萧后冠饰本身的主要构件定名、形态及组合方式作进一步推测。  相似文献   
55.
从字形和用法两方面对金文中糅合了“宝”“保”二字构字偏旁的字给予释定,认为“宀”旁为周代“宝”字的必要部件。此外,金文辞例中“永宝用”到“永保用”的转变并非假借,存在一定含义上的变化,这一转变是由历史格局的变化推动的。  相似文献   
56.
广东省有两处名曰"阴阳墟"的墟市,一在广东省曲江县白沙镇大村;一在雷州半岛雷州市杨家镇西汀村。雷州半岛阴阳墟的形成原因是多样的,其形成既与当地民众的妈祖信仰有关,也与当地生产生活、物产资源、地理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57.
海外所藏两铺河北地区北魏金铜释迦多宝并坐像名品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迪 《文物春秋》2006,(4):39-45
两千载一气呵成的中国佛教史中无疑烙有世俗权力的深刻烙印,如北魏中晚期释迦多宝二佛并坐造像的风靡一时,即与其作为孝文帝、冯太后“二圣政治”宗教宣传品的现世功用不无关联。河北地区系北朝施造铜、石单体释迦多宝二佛并坐像的根据地之一,本文选取流失海外的两铺出自河北地区的北魏金铜二佛并坐像名品加以探析。  相似文献   
58.
安徽省博物馆馆藏朝鲜常平通宝,多为建国后收购及地、县文化部门的上交品。藏品简介 径28mm 宽9mm,楷书,字体粗壮,方孔突出,黄铜质。背穿上“禁”(禁御营)、下“二”(图1)。1964年6月,由凤阳县临淮关河北东园一赵姓农民手中收购。  相似文献   
59.
中国古代铸钱,在先秦以前就使用陶范法,甚至使用金属范铸钱。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先后又相继使用了石范铸钱、金属范铸钱、金属模夯制叠铸范铸钱、压制双面叠铸范铸钱以及砂型铸钱技术。自秦统一货币后采用陶范技术铸钱,一般圆形方孔钱一套范一次可铸出许多枚钱。“永隆通宝”钱范,却是采用了一范只铸一钱的陶范工艺。1972年泉州市的文管部门在对本市进行文物调查时,发现市区内第三中学和在一座承天寺内的废品公司加工场的工地上,发现“永隆通宝”钱范。其中泉州三中发现数量较小,承天寺废品公司加工场发现钱范的堆积层较…  相似文献   
60.
中国古代金饰文化板块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古代金饰记载缺佚,其发展状况实难廓清。经耙梳发掘出土金饰,不难发现金饰晚出,始于夏商,承传至清。各地金饰功能不同,其工艺、形式、风格异彩纷呈,独具一格而又互有联系、取长补短。从宏观层面以板块概全4000余年金饰文化的运动规律,先后出现了北方草原游牧部落金饰文化、黄河长江流域粟稻农作华夏族群金饰文化、西南高原红土带农牧群落金饰文化、中原帝王金饰文化等四大金饰文化板块,始终处于互为碰撞、交流、整合、承传、创新的运动过程之中,创造了金丝片、锤鍱、錾刻至焊金粟珠、编丝、掐丝、累丝、镶嵌以及错金银等金细工艺。这四大板块是由于环境、气候、产业、食物链的多样性等物质的、文化的客观条件决定的,同时又促成其局部范围金饰文化亚板块的形成与发展。4000余年的中国古代金饰文化发展变化无不受其板块运动的制约和推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