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0篇
  免费   0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47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46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71.
运动式的治理,加疾风骤雨,未必是执政最有效方式。1951年底,中共中央在全国范围内发起了一场以"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为内容的"三反"运动。在这场反腐败的运动中,最为著名的一个词语即"打虎"。"老虎",是当时官方对贪污腐化行为较严重者的统称。而在西南地区,这场"打虎"行动更是进行得如火如荼。  相似文献   
72.
《神州》2012,(16):14-16
自1959年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发现后的50多年间,有关二里头遗址与夏文化的争论持续不断。面对一座如此巨大辉煌的"城墟",连严谨保守的考古学专家们也禁不住感叹它所散发出的"王者之气"。但这是否就是失落的夏王朝的遗存,至今仍旧是待解之谜。20世纪初,国学大师王国维解读了甲骨文,证明《史记·殷本纪》所载商王  相似文献   
73.
74.
20世纪初的中美联盟风潮中,在清末舆论界,无论是革命派、立宪派还是清廷控制的报纸,多有主张。倡导与美国结盟的清末朝野人士大致可分为如下几类:驻外公使、东北官员、其他官员、立宪派分子、革命派分子等,朝野上下合奏出了一曲结盟美国的强音。尽管主张中美联盟的呼声很高,仍然有反对的声音,代表人物是章太炎和梁启超。与清末舆论界大力鼓吹中美联盟相似,美国也多有赞成结盟的倾向。日本国内舆论有相当强的反对之声,其政府在外交方面也有应对,主要体现在促动主张中美联盟的我国驻美公使伍廷芳离任、封杀《民报》及与美国签定协议三事上。中美联盟风潮之所以发生,与清末的危殆情形有关。就内在理路而言,作为中美联盟主张的支撑,以夷制夷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论及影响,中美结盟对清政府而言,重要的是政治意义。  相似文献   
75.
汤菁 《风景名胜》2011,(1):76-76
广东的开平碉楼是中国乡土建筑的一个特殊类型,是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根据现存史料和实物证明,开平碉楼最迟在明代后期(16世纪)已经产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展成为表现中国华侨历史、社会形态与文化传统的一种独具特色的群体建筑形象。  相似文献   
76.
平和修志     
方志界近年流行一句话,说编修地方志就如修“四苦全书”。清代编修《四库全书》是一项浩大的文化工程。如今全国各地编修地方志可谓盛世修志,志载盛世的一项伟大工程。以“四苦全书”之谐音类比《四库全书》,一方面是想就两者的文化工作相似而比,另一方面却是以此表达修志者的“苦”。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编纂社会主义新方志,方志界就流传着“三苦”之说,即艰苦、辛苦、清苦,现在又加上痛苦,故谓之“四苦”。  相似文献   
77.
<正>在温哥华,煤气镇应该是大温地区最具历史感的老街区了。小镇依旧保持着二十世纪初的模样,红砖和圆石铺就着狭窄的街道,老式的瓦斯街灯、经历沧桑的欧式建筑、街道两旁的枫树  相似文献   
78.
来信     
共和不和以史为镜共和体制在中国的实践,不过区区百年。五千年文明,三千年封建,相比之下,百年共和实践路程的曲折坎坷、跌宕起伏、大江大海、峰回路转,又算得了什么?为了避免由于不自信而对历史过程的狐疑揣度,无限联想,本期封面触碰的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两个17年。任何混合动力的革命,总要因各种政治力牵扯而付出巨大的代价。共和不和的震荡期一直延续到1928年之后才逐渐停息,这既是历史  相似文献   
79.
"四八烈士"指的是1946年4月8日叶挺、王若飞等从重庆飞延安时的遇难烈士。同机遇难的还有一位67岁的老人,他就是近代大名鼎鼎的爱国教育家黄齐生。他的一生漂泊坎坷,充满传奇。为此,特连载已故知名作家王鸿儒先生的《黄齐生传》。本刊略作精简。  相似文献   
80.
蒋安全  倪涛 《环球人物》2013,(26):62-64
上世纪初,6万多名中国劳工曾被运到南非金伯利,成为比黑人更受歧视的钻石矿工。100多年后的今天,中国百姓已成为仅次于美国人的第二大钻石消费群体。仅2012年,就有13万中国游客来到南非,在领略自然风光之余,不少人还采购了钻石。南非戴比尔斯公司"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的广告语,在国内可谓家喻户晓。动辄数万元的钻石,总令人充满向往和好奇。每个人都想知道,钻石利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