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39篇
  免费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52篇
  2021年   61篇
  2020年   148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41篇
  2015年   107篇
  2014年   1145篇
  2013年   1442篇
  2012年   1880篇
  2011年   1164篇
  2010年   364篇
  2009年   349篇
  2008年   287篇
  2007年   171篇
  2006年   167篇
  2005年   162篇
  2004年   128篇
  2003年   115篇
  2002年   113篇
  2001年   73篇
  2000年   65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学术界近年来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研究呈现三大特点:一,“体验中的理解”,利用研究主客体在血脉、情感上的亲密关系,勉力进入先辈生存的精神家园,以理解他们的所思所言所行;二,“建构中的阐释”,力求在某种独特、精致的理论建构中提出假设,表达观点完成叙述;三,“批判中的反思”,通过广义上的学术批判,对古往今来的士之论士、儒之论儒、知识分子之论知识分子的成果进行反思。此外知识分子研究的方法论问题,也值得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102.
韩诗琳 《史学月刊》2020,(1):130-134
土地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头等大事,考察各个时期的土地主张是认识近代中国各时期政权属性和立场的重要指征。对土地权利的探讨,则是研究土地问题的核心。“权”的力量伴生着“利益”,“权利”往往会被视为一体,因此在面对“平均地权”理论时,研究者们基本默认了地权与地利一体,讨论的空间通常建立在两个点上——国家对土地的态度和国家可行使权利的方针内涵,而没有对方针内容能否对应“平均地权”题目做出回应。事实上,“地权”和“地利”两个概念在“平均地权”理论中并不适合做一体化讨论,推行这一理论,无法通过“地利”的平均实现“地权”的平均。  相似文献   
103.
以赛亚·伯林和其他历史主义的代表人物把启蒙与反启蒙运动塑造成了两种对立的文化。反启蒙是从启蒙内部而起的批判,因此在许多方面两者是重叠的。不过,在关于时间的看法方面,两者是相互冲突的。启蒙的时间更多倾向于年代学意义上的,可以被打上"空洞的"标签。而反启蒙对时间的感知却是"具体的"且与历史时间如出一辙。这两种不同的时间必然造成了在同时性问题方面不同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4.
《文物天地》2020,(4):26-31
安吉馆恐龙馆以"重返恐龙时代"为主题(图一),集中展示了中生代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各个地质时期全球最具代表性的恐龙及其生活环境,包括浙江地区的恐龙以及与恐龙生活在同时代的海洋和空中霸主。丰富的恐龙展品(化石标本、化石骨架、模型骨架、复原模型和动态模型等)、真实的场景还原、数字化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仿佛将观众重新带回了那个古老的地质时代。  相似文献   
105.
106.
民俗学是随着现代性的全球扩张而发展起来的一门高度国际性的关于民族文化传统的学科,它在方法上采取集体主义,在理论上假设民族在民俗上的同质性。在现代性走向巅峰的时候,同质性人群和民俗传统的快速消逝带来民俗学的危机。面对危机,从日常生活来界定民俗的思潮兴起,却并不能解除危机。在人口流动、文化杂糅的世界社会,个人与小群体必须与他人协商安排日常生活的细节,这种世界社会的民俗协商正在成为广泛的事实。能够应对这种趋势的民俗学将会获得发展的生命力,这有赖于从业者带来理论与方法的创新。  相似文献   
107.
徐强 《名人传记》2020,(3):19-27
他们是20世纪中国新文学史上的两颗明亮的星,一颗在上半场熠熠生辉,引领白话散文潮流,一颗在下半叶光芒耀目,小说、散文、戏剧多体兼擅,独具一格,影响深远。他们是一对“亲”师生。一个是中国文学系的名教授,现代文学教育的先驱之一,一个是兴致广泛、生性散漫、沉迷于小说、口味又有些刁钻的中文系学生,相遇在战时中国的著名学府——西南联合大学。  相似文献   
108.
方朔 《名人传记》2020,(3):52-55
1956年,在北大读书、时年二十一岁的张硫茂独自拜访在北京家中的萧军,两人一见如故。从结识萧军的第一天起,张毓茂就开始了持续几十年严谨客观的了解和研究,先后撰写了《萧军传》《跋涉者——萧军》,总计六十余万字,发表近百篇论述萧军遭遇或作品的文章,成为研究萧军最权威的专家之一。2019年2月3日,张毓茂在沈阳不幸病逝,享年八十三岁。他和萧军是忘年之交,一生坚守正义,具有独立人格,刚直不阿,是一个当之无愧大写的人。  相似文献   
109.
20世纪30年代,日本对我国南沙群岛政策呈现出阶段性变化。1933年“九小岛事件”发生之际,日本在对外政策中坚持“协调外交”路线,与法国达成妥协,实现共存。1936年当“南进”政策成为日本的国策时,向我国南沙群岛的扩张成为日本实施向外南洋扩张计划中的一部分。随着日本军部逐渐主导国家对外决策及国际局势的新变化,日本外务省从极力反对海军省的行动演变为积极献策,一致主张驱逐法国势力,武力侵占我国南沙群岛。1939年3月末,日本将我国南沙群岛非法“编入”领土。20世纪30年代日本对我国南沙群岛政策演变是日本外务省、海军省基于国内政治与国际时局综合考量,也是他们分歧、折冲、平衡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0.
周江波 《风景名胜》2020,(2):0309-0309
避暑山庄始建于康熙四十二年,由于其独特的景色、特殊的地理位置、构建皇帝“避喧听政之所”。因此,承德避暑山庄成为北京以外的陪都和第二个政治中心。避暑山庄内万树园树木成阴,麀鹿成群,景色宜人,园内搭起蒙古包,在这里乾隆皇帝曾接见蒙古都尔伯特部首领三策凌朝见,召集各少数民族王公首领,赐宴招待,当时这种欢乐情景成为一大盛事,更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本文将围绕着避暑山庄内的万树园及其政治作用展开叙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