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88篇
  免费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37篇
  2021年   38篇
  2020年   47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82篇
  2014年   300篇
  2013年   266篇
  2012年   341篇
  2011年   302篇
  2010年   272篇
  2009年   295篇
  2008年   405篇
  2007年   325篇
  2006年   305篇
  2005年   276篇
  2004年   239篇
  2003年   220篇
  2002年   289篇
  2001年   226篇
  2000年   20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发现蝠蛾     
昆虫分类定名工作.简单一句话讲就是给昆虫上户口。 解放前,蝠蛾属昆虫基本都是由外国人定名的,包括生长于中国的昆虫。一来那时候的中国政府没有这方面意识,二来没有相应的人力物力。列强侵华.其中一种隐性入侵形式就是教会利用传教形式在中国广泛搜集资料情报,掠夺生物资源.采集标本,有些至今还存于大英博物馆。那时候国家已经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没有自主权,处处受控制。  相似文献   
72.
申红星 《安徽史学》2007,(6):127-128
由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主办的"宋以后宗族形态的演进与社会变迁"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7年8月28日至31日在天津召开.来自国内十几个省市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的32名学者,以及香港地区、台湾地区与美国、日本、韩国的14名学者出席了会议,收到论文48篇,内容涵盖了宋以后宗族研究的各个方面,基本展现了国内外有关中国宗族研究的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73.
李良志 《百年潮》2007,(7):53-58
1986年12月,我在纪念西安事变50周年的学术讨论会上,就中共中央在西安事变中有关处置蒋介石的方针问题,作了一次发言,首次提出,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共中央并非一开始就确定了“放蒋”的方针,而是经历了由“罢蒋”、“审蒋”、“诛蒋”到最后“放蒋”的思考、转变过程。嗣后我在《党史资料通讯》1987年第1期发表了《关于西安事变后我党处置蒋介石的方针问题》一文,对上述观点作了系统论述。  相似文献   
74.
王岳川 《百年潮》2007,(8):80-80
王岳川1955年生于四川安岳。198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1988年在北京大学中文系获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91年晋升为副教授,1993年破格晋升为教授。1994年成为“北京大学中青年学术骨干”,1995年入选北京市“理论人才百人工程专家”,1996年担任“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委员会”评审委员,1997年被评为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1998年到日本金泽大学任客座教授两年,  相似文献   
75.
艺术简历     
《百年潮》2007,(7):80-80
张荣庆,1938生,河北安国人。擅长书法及书论。中华海外联谊会理事,中国美术馆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文化部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三、四届理事,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培训中心教授。编审职称。  相似文献   
76.
《贵阳文史》2007,(1):F0003-F0003
2006年12月11日下午,贵阳市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与贵州省史学近现代史专业委员会在市政协601会议室联合召开纪念“西安事变”70周年学术座谈会,原省政协主席龙志毅、市政协副主席杜云峰、原市政协主席廖海波、贵州省史学会会长熊宗仁、  相似文献   
77.
中共太原市委、太原市人民政府在山西晋祠宾馆隆重举办了纪念傅山先生诞辰4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参加这次会议的代表共100多名,其中来自国内外的学者约50多名,共收到学术论文50多篇,在大会上发言的学者20多人。经过7月30日至31日两天的热烈讨论与精彩的发言,各位代表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交流了各自的研究成果,增进了彼此之间的友谊,完全达到了研讨会的预期目的。  相似文献   
78.
山西地处黄土高原东部,“山多地少,本非五谷蕃衍之所。雁门迄北地多斥卤,岁仅一收,太行迄东则冈峦带土,颇鲜平原”。加之明清时期生齿日繁。导致地狭人稠,食不足用。继之而起的过度耕垦,使山间瘠田、村边角地都得以利用,甚至“山之悬崖峭壁,无尺寸不耕”。终导致许多山地丘陵地带“遇积雨则河水暴涨,其势奔腾而不可遏,往往啮田为害;数十年来洗荡民田千有余亩,尽成沙砾”。与森林破坏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保存下来的明清时期的一些护林碑刻,为我们揭示了当时人们保护森林、树木的一些情况:一方面人们基于朴素的生态观念和风水意识,加强对寺庙林、风水林等的保护,其目的并非出于自觉保护林木,但客观上还是达到了保护林木的效果。一方面,在一些地区,人们切实意识到破坏林木对生产生活带来了消极影响,因而,加强对林木保护的自觉意识,一定程度上防止了人们的滥砍乱伐,维护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它们或竖于田间地头,或立于祠堂庙墙,警示人们禀遵毋违。这些碑刻资料大都属于民间自发形成的,自我约束的乡规民约性质,是珍贵的民间环保史料。其记载的有关破坏森林的性质主要是习见不鲜的一般性砍伐,不同于大规模的军屯民屯的毁林开荒,故而鲜见于文献记载。在以往的研究中常被忽视。  相似文献   
79.
2007年5月15日-17日,四川省地方志资料信息工作座谈会在成都召开。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召开此次会议旨在第二轮地方志工作全面展开之初,进一步加强地方志资料信息工作,适应新形势、新要求。为地方志续修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80.
魏迎春 《敦煌学辑刊》2006,3(3):186-190
2006年7月2-3日,由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陕西师范大学佛教研究所和敦煌研究院联合主办的“敦煌佛教与禅宗学术研讨会”在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召开。来自北京、上海、福建、河南、河北、四川、陕西、宁夏、青海、新疆、甘肃11个省市区的代表70余人应邀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