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3篇
  免费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109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史记·高祖本纪》记载的开国之君神话,当然是超现实、超自然的,是在特定的社会政治文化语境中,按照当时的习俗、信仰,建构出来的。但这并不是说,所有的故事都是事后伪造的。故事中的某些元素,可能基于当时的客观事实。而秦末社会政治的风云变幻,群众寻觅真命天子的心理需求,形成了建构政治神话的丰富语境。刘邦有强烈的"预言自我实现"倾向。他以极强的自信心、敏锐的政治嗅觉、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圆熟的人际沟通能力,对其徒众乃至更大范围的群众发出较强的心理暗示。在有意无意的心理激荡中,一连串神话被建构出来和传播开来,超现实、超自然的故事,获得了现实的、俗世的生存空间,在社会和政治活动中发挥了实际的作用,参与了历史的创造。  相似文献   
62.
清代诗人郑珍的《母教录》是在其母永诀之时摹其母生前之音容笑貌记之。其文立意殊俗,虽自然平实,却生动真切,娓娓道来,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至情至理,语语珠玉,真实感人。细细品来,一位勤俭仁厚,聪慧贤德,爱子至深,教子有方的贤母形象鲜明地伫立于读者心目,生动地体现出母贤子孝的深刻道理。  相似文献   
63.
宋人路振出使辽朝,写成《乘轺录》上交宋廷,其中关于萧后与韩德让生有"韩氏子"之记载是无中生有。经考证,此"韩氏子"乃韩德让侄孙耶律宗福(滌鲁)。  相似文献   
64.
晁公武《郡斋》卷四云: 荚公宇源一卷右皇朝释梦英撰。梦英通篆籀之毕,书偏傍五百三十九字。郭忠恕云:按(说文字源)惟有五百四十部,“子”字合收在于部,今目录妄有更改。又《集解》中误收去部在注中;今点检偏傍,少“晶”、“税”、“至”、“龟”、“弦”五字。故知林氏虚诞误後进,其《小说》可焚。梦英因书此以正之,柴禹锡为立石。  相似文献   
65.
《湖南文史》2010,(6):31-31
本刊消息 今年是《文史博览》创刊五十周年,经过长时间的筹划,《文史博览》的网站“文博中国网”(http://www.wbzgw.com)和子刊《文史博览·人物》将于近期面世。  相似文献   
66.
贾爱民 《丝绸之路》2010,(16):10-11
在陇原土地上,有一支瑰丽的民间艺术之宝——定西小曲,它是定西人民在改造自然的实践中,借鉴、吸收周边优秀小曲、花儿等的精华,结合当地风土人情,创造出的充实精神生活的文化娱乐形式。本文通过对定西小曲历史渊源的梳理,探究其发展前景及其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67.
解放前,重庆奉节县有一个祈子的“胡瓜节”。因为乡人对爱子的昵称“乖乖儿”听起来好象是“瓜瓜儿”,因此,每年中秋节的晚上,要由一群八九岁的顽童,特意给那些新婚夫妻、或多年未育的夫妇送去一个黄酥酥的老胡瓜。  相似文献   
68.
《文史天地》2010,(4):93-93
秧歌是流行于我国各地的民间舞蹈,历史悠久,宋代称村田乐。清人吴锡麒《新年杂咏抄》载:“秧歌,南宋灯宵之村田乐。所扮有耍和尚、耍公子、打花鼓、拉花姊、田公渔妇、装态货郎、杂沓灯术,以博观者之笑。”我国民族习俗每年春节、元宵节等都表演秧歌。其特点是欢快、兴奋、红火热闹。因为流传地区不同而有陕北秧歌、东北秧歌、山东鼓子秧歌等几种不同风格的秧歌。  相似文献   
69.
《文史博览》2010,(6):31-31
本刊消息 今年是《文史博览》创刊五十周年,经过长时间的筹划,《文史博览》的网站“文博中国网”(http://www.wbzgw.com)和子刊《文史博览·人物》将于近期面世。  相似文献   
70.
熊瑛  林慧敏 《收藏家》2024,(1):30-45
胸背装饰在服饰史上并不罕见,但直至明代,才被真正纳入章服规定,成为等级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文武官服花样皆为祥禽瑞兽,各有意涵,以别等第。在明中期的奢僭风气之下,官服补子由织金演变为多彩,高等级花样最受世人青睐,成为官补图案的典范,被低等级者模仿,致使造型趋同,等级差异模糊。受官服影响,其他工艺美术门类亦流行“官样”装饰,但其礼制意义已然淡薄,更多的是在体现祈愿与美化的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