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0篇
  免费   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43篇
  2014年   151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2005年是农历乙酉年,生肖排列属鸡,俗称“鸡年”。在浩翰的联海中,有不少嵌有“鸡”字的佳联妙对,读来趣味横生,回味无穷。  相似文献   
62.
李峥 《文物世界》2005,(5):91-92
佛教造像最初传入我国是在汉武帝时。《魏书&;#183;释老志》载:“汉武元狩中……昆邪王杀休屠王,将其众五万来降。获其金人,帝以为大神……但烧香礼拜而已。此则佛教流通之渐也。”这里的“金人”就是佛教造像,这是我国历史中对佛教造像的最初记载。“帝以为大神……但烧香礼拜而已”,说明这时的造像只是一种严格意义上的神偶,给予人们的只是一种神秘的敬畏,是不存在任何艺术成分的。直到后来,随着佛教的发展与传播,特别是依附皇权,一兴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后,  相似文献   
63.
张浦生 《收藏家》2005,(11):11-12
茶,号称“国饮”,是中华民族动静相宜的一种生活艺术,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一。传说远在上古神农氏嗜百草时代即发现了茶的妙用,商周时演变为饮料加以推广,历经唐宋的盛行及明清二代的改革迄今,茶饮风习经久不衰,已成为国民生活中一日不可缺少的部分。“水为茶之母,壶为茶之父”。茗壶是茶道的范畴之一,它涵盖了文化、实用与艺术欣赏等三方面的价值。随着不同时代、不同饮茶习俗和方式方法的变化,茗壶的型制亦在不断变化。明清时期吃茶采用“泡茶法”,所以壶身变矮变小,壶小可以使茶保持“香不涣散,味不耽搁”。明代中期,江苏宜兴创制出一…  相似文献   
64.
鸡在中国传统民俗中,是吉祥的象征,其原因之一是鸡能避邪。据说,雄鸡是由玉衡星散开而变成的,它的眼睛能避邪。还有一种说法,传说在远古的时候,天鸡脚下有两位名叫神荼和郁垒的神,他们手中拿着苇索,专等不祥之鬼,捉到就把它们杀掉。后来人们就做两个桃人立在门旁,将雄鸡的毛放在苇索中用来避邪。  相似文献   
65.
杨鉴旻 《丝绸之路》2009,(16):23-26
1983年,中国国家旅游局确定选用马超龙雀作为中国旅游业的图形标志。马超龙雀曾命名为“马踏飞燕”,简称“天马”,俗称“铜奔马”。一直以来,人们对中国旅游标志的称名及文化象征意义多有争议。本文通过论述,认为中国旅游标志应称名为“天马赛风神”。并阐述了其文化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66.
天坛解密     
李宁 《风景名胜》2009,(1):118-120
世界上保存着一处最完善的古代祭天建筑群,它们神圣而静谧,有着人间宫殿无法比拟的神明之气。它的规划设计、建筑技艺和环境的营造强烈地表现出古人对“天”的崇敬,这就是——天坛。  相似文献   
67.
南京下关天妃宫在历史上称为龙江天妃宫。自从郑和下西洋回国,以海上平安,为天妃神灵感应所致,奏闻于朝,建龙江天妃庙之后,沿江沿海一带,如太仓、长乐、贤良港、泉州、湄州等地,普遍建立天妃庙宇,并遣使致祭。在明代,南京奉祀天妃的庙宇,共有三处,一在下关,一在上新河,一在大胜关,而以下关天妃宫规模最为宏丽,廊下宫内都画满了精美的壁画。  相似文献   
68.
古往今来,国际战争无数;士兵们如何向外国战场迈出第一步?外界人士都有一种不可名状的神秘感,就是身临其境的士兵。也不免像是笼罩在朦胧的迷雾里。  相似文献   
69.
广州昔年的四大酒家都很讲究菜肴的烹饪技艺,各打出招牌菜以招徕顾客,以其色、香、味卓越而得到食家的认可,是饮食文化的奇葩。兹大略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0.
杨亚长 《文博》2010,(1):86-87
天亡簋器主的名字叫天亡,孙作云先生认为天亡就是古书中的史佚,于省吾先生认为天亡是文献记载中的太公望。本文赞同天亡为太公望之说,并申述其理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