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9篇
  免费   0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96篇
  2013年   84篇
  2012年   76篇
  2011年   73篇
  2010年   51篇
  2009年   64篇
  2008年   47篇
  2007年   47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55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61.
王彦婧 《黑龙江史志》2014,(20):146-146
马克思的生态观与实现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文中对马克思的生态观的形成做了简要介绍,主要探讨了自然与人的关系、自然与社会的关系和科学与生态学的关系。文章论述了马克思的生态观与实现中国梦的问题,包括要转变观念尊重自然、要倡导科学精神和尊重自然规律、要重视科技的作用以及加大清洁生产力度发展循环经济。  相似文献   
862.
中国公私观念的基本基调是公处于主导地位,被提倡。而私则处在次要地位,被贬抑。虽然私在多数时期里不被肯定,但是私的观念仍然一直客观的存在着。在中国历史的一些时期中,私被很好地肯定和倡导。清末民初便是其中一例。在清末民初自营谋利观的视野下,与私的观念被提倡相对应的是,自营和谋利的观念也被大力的倡导。这一时期的一些思想家分别在谋生和开明自营两个层面上阐述和提倡了自营谋利观。  相似文献   
863.
刘姣 《神州》2014,(14):16-16
双性同体观由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提出,她认为理想的人格模式应该是个体心灵中男性因素与女性因素的阴阳平衡、和谐共处。在《到灯塔去》这部作品中,伍尔夫通过颠覆男女性别角色的对立,使代表男性气质的拉姆齐先生和代表女性气质的拉姆齐夫人由对立走向融合,从而完美地阐释了“双性同体”观,勾勒出实现双性融合的美好愿景。  相似文献   
864.
从复旦图书馆馆长任上卸任的葛剑雄,近年来“散书童子”般将他在三地的藏书陆续捐出。电子阅读时代,让他对藏书和阅读部有了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865.
黄小峰 《中华遗产》2014,(12):32-47
在世界美术史中,中国山水画特立独行,魏晋时期就已萌芽,不仅远远早于西方,还逐渐形成了一套与中国哲学、美学,甚至文化、佛道相呼应的审美。那么,中国山水画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发展?从中是否能体会到画家的山水观?  相似文献   
866.
"命定论"和"变命论"是明代士人持有的两种命运观:"命定论"强调安于现状、否定人可以通过自身的能动改变命运,这一命运观的产生与士子求仕不得、明代商品经济发展下的优胜劣汰等在积极进取后无所得的现实无奈际遇有关;"变命论"强调人可以通过自身行为来改变命运,行善则善报、行恶则恶报,这一命运观的产生与佛教的"因果报应"、道教的个人修炼和阳明心学的追求"本心"等思想的流行有关。而"命定论"和"变命论"正是明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日渐加强和商品经济快速发展两相矛盾及自相矛盾的思想外化表现。  相似文献   
867.
《历史的辉格解释》是巴特菲尔德史学立场两面性的集中体现,作者对辉格派的历史学家做了诸多批判。巴氏认为辉格的历史解释的背后,实际是一种"为了当下而研究过去"的主张,巴特菲尔德虽然一直强调遵循历史事实,但是仍然难以完全否认历史学家主体情感体验的重要性。作者的骑墙态度是他的求真精神未贯彻到底,从而几乎使他落入虚无主义陷阱的批评者。但是同时也说明历史学本事的复杂性,因此在反应历史事实时,历史学家必须有所抉择。  相似文献   
868.
《世说新语》作为魏晋时期的一部志人小说,塑造了大量的人物形象,女性形象作为其不可忽略的一部分,相关的描述主要收录在《贤媛》篇里。受当时社会背景与风尚的影响,这些女性身上具有不同于以往传统女性的特点,由此反映出当时士人们的女性观。  相似文献   
869.
在道教及其思想里,与世界三大宗教有很大的区别,极重视现世利益,追求的是肉体的永恒,关注的是长生不老、得道成仙,以生为乐,重生恶死。  相似文献   
870.
《鬼神之明》刊载于上博简第五册,主要讨论鬼神"有所明"与"有所不明"的问题。自竹书发表后,不少学者曾就其学术派别的问题作出论述,当中有认为《鬼神之明》为墨学作品,但亦有持反对意见,以为竹书是反墨、墨学异端甚或是儒学之作。本文透过《鬼神之明》内容的剖析,指出篇中虽然提及鬼神"有所不明"之说,但所反映的思想在本质上实与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的鬼神观有所不同,且部分更与墨家有暗合之处。此外,本文通过篇中思维方式与《墨经》逻辑学说的相参照,提出两者实有不少可比观的地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