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65篇
  免费   0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108篇
  2013年   93篇
  2012年   141篇
  2011年   118篇
  2010年   129篇
  2009年   111篇
  2008年   174篇
  2007年   92篇
  2006年   65篇
  2005年   100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12篇
  2001年   109篇
  2000年   79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黄安年 《史学月刊》2008,11(1):93-99
大量珍贵的历史图片和翔实的文献资料表明,19世纪60年代横贯北美大陆的太平洋铁路的建成,在美国历史上竖起了一座走向现代化、巩固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和谐的不朽丰碑;而这条铁路的建设与一个半世纪前远涉重洋来到北美的华工先驱们的伟大功绩是密不可分的.正是这支不畏艰险、勤劳朴素、沉默奉献的生力军,为太平洋铁路的建成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72.
李刚 《史学月刊》2008,(2):134-136
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就成立了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以发动、组织、领导全国工会开展工人运动,追求劳动者的经济改良,并于1922年下半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在当时影响甚大的劳动立法运动.对于这一事件,目前仅有刘明达和史兵等学者在研究工人运动史的过程中有所论述,尚未见有专题性研究.在此,笔者不揣浅薄,略陈管见,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73.
过去,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将中国古代和中古社会称为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主要是为了证明"五种生产方式"理论对于中国的适用性,同时也是出于革命的需要,要给社会定性.从而鸦片战争之前的中国社会是"封建社会"之说长期成为定论.改革开放以来,许多学者挑战传统的"五方式论",奴隶社会非人类历史必经阶段以及中国历史上不存在奴隶社会的观点已成众多学者的共识,但是中国有无封建社会(另一种说法是中国中古社会是否为"封建社会")的问题尚未解决.近来对此的讨论逐渐升温,表明学界日益发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4.
应国务院侨办的邀请,一批在北美研究华侨华人的学者最近组团访问了中国大陆,在上海、浙江和北京与国内华侨华人研究的学者和侨务工作者就新华侨华人移民研究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交流,双方都认为收获巨大。来自美国的学者是由加州州立理工大学普莫纳分校(California State Polytechnic University,Pomona)族裔与妇女研究系教授刘海铭牵头组织,团员包括亚利桑那州立大学(Arizona State University)亚裔研究系副教授李唯,加州州立理工大学普莫纳分校历史系副教授王作跃,德州女子大学(Texas Woman’s University)社会学系副教授杨飞,洛杉矶西方学院(Occidental College)美国研究系教授尹晓煌,圣巴巴拉加州大学(UC Santa Barbara)亚裔研究系副教授赵小健,  相似文献   
75.
2007年12月19—21日,北美华侨华人问题学术研讨会在上海举行。此次研讨会由国务院侨办政研司、上海市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等单位主办。与会代表提交论文20篇,有18人在研讨会上发言。本次研讨会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来自北美的教授、博士团一行9人与中国大陆的专家、学者和侨务工作者进行“三结合”的学术、情感和心灵的交流,取得了良好效果。讨论主要涉及北美华侨华人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诸多领域的问题。  相似文献   
76.
近几年来,修志工作日益受到社会重视。2006年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与人事部联合表彰了全国地方志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国务院颁布了《地方志工作条例》,被称为修志界两大盛事,产生了巨大社会影响。在此前后,中央电视台推出了“百家讲坛”,《光明日报》设置了“国学讲座”专栏,编发了一批以往不为大众所知但却学识深厚的国学专家的名篇宏论,也造就了一批像易中天、于丹等以通俗语言、贴近生活的思维方式传播历史、解读名著的学者“名星”,引起社会强烈反响。修志由冷变热和学者成为“名星”,这两种现象,表面上看风马牛不相及,但却产生于同样的历史背景,同一个时代潮流,承担着共同的历史任务——继承、传播、发扬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供基础性史实和对这些史实价值进行深入的探讨,作出科学的解析。  相似文献   
77.
马细谱 《世界历史》2008,(2):139-144
自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提出不同文明之间即将发生文明冲突这一概念以来,文明的冲突与对话问题便一直为世界各地的人们争论不休.我们说,亨廷顿的这本书称得上是一部巨著,因为它给我们提供了观察研究冷战结束和两极世界格局解体后世界格局和国际关系的新框架或范式.  相似文献   
78.
2007年12月20日至21日,“首届中国民俗学高层论坛”在温州大学隆重召开。会议由中国民俗学会和温州大学联合举办,来自国内各重点院校和研究机构的民俗学者济济一堂,出席会议的有刘魁立、乌丙安、万建中、刘铁梁、叶涛、高丙中、周大鸣、冯钢、黄涛、邱国珍、姚周辉。会议开始后,温州大学蔡袁强校长、马大康教授及温州市社科联副主席洪振宁先生都纷纷致词,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祝贺。  相似文献   
79.
施爱东 《民俗研究》2008,(2):F0002-F0002
在民族传统节日成为文化热点之前,萧放是国内惟一以“时间民俗”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民俗学者。曾经有学者认为,把自己固定在这么“窄”的一个领域,往好处说叫“大材小用”,往不好处说叫“不思进取”。可是,没过多少年,时间民俗成了传统文化热潮中炙手可热的一张王牌。  相似文献   
80.
施爱东 《民俗研究》2008,(3):F0002-F0002
在对中国戏剧史的考察上,王国维以倡优为中心.着重于戏剧形态本身的流变.而田仲一成则以巫觋为中心.着重于戏剧表演的功能和语境。所以.中国学者习惯于用“戏剧”这一概念.而田仲一成则另创了“演剧”一词。“演剧”对“戏剧”的替换不是同义反复.而是把一种被抽象的,孤立的、静止的记载文本还原为具体丰富的、动态的、现实村落语境中的“社会”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