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671篇
  免费   5篇
  2024年   57篇
  2023年   292篇
  2022年   378篇
  2021年   602篇
  2020年   598篇
  2019年   80篇
  2018年   43篇
  2017年   95篇
  2016年   213篇
  2015年   591篇
  2014年   2951篇
  2013年   3294篇
  2012年   3562篇
  2011年   2272篇
  2010年   1078篇
  2009年   1083篇
  2008年   1166篇
  2007年   692篇
  2006年   698篇
  2005年   718篇
  2004年   490篇
  2003年   530篇
  2002年   478篇
  2001年   335篇
  2000年   271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王方晗  王璐璐 《民俗研究》2023,(1):69-78+158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范围内的遗产保护理念经历了从以物为本的本体保护,到以人为中心的社区、居民及遗产生存环境的整体保护的嬗变。社区、居民既是遗产的拥有者,亦是遗产可持续发展的推进力量。整合具有突出意义、重要影响和重大主题的文化资源,形成中华文化重要标识,对外展示中国形象,对内惠及民众,是中国设立国家文化公园的意义所在。在此过程中,要深挖历史文化资源,培育国家文化公园节点;通过创新驱动打造国家文化公园品牌;加快文旅融合步伐,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同时,要把握好整体保护与区域发展的关系、静态保护与活态传承的关系、遗产活化与旅游开发的关系、遗产地发展与原住民生活的关系,探索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的新机制,实现遗产的活态传承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2.
王兆峰  陈勤昌 《民俗研究》2023,(2):21-28+157-158
长征红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革命文化的根系和脉络。廓清长征红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内涵,剖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实践范例,探寻长征红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化保护利用长效机制,成为高质量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基础。通过阐述长征红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内涵,并以湖南桑植红色民歌为研究样本,透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文化基因要素,总结桑植民歌活态化保护利用的实践经验和传承挑战,最后从人格化传承、空间化保护、数字化再现和产业化利用等方面,系统构建长征红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长效机制,以期为保护好、传承好和利用好长征红色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行之有效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53.
如何通过景观载体引导人们感知抽象的民族精神意涵和国家文化价值,是当前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重要议题。黄河具有自然属性与文化属性高度融合统一的特征,通过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构建文化认同,应重视黄河水域自然景观体验场景的重要作用。在综合运用传统文化心理、文化记忆、具身体验以及文化基因等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四个自然景观激发文化认同的多理论研究范式,包括个体记忆的具身体验范式、集体文化记忆建构范式、文化基因的激活范式以及“升尺度”文化认同的超有机体范式,为实现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实践目标、促进文化认同提供学理参考。  相似文献   
54.
孙镇  邓建华 《攀登》2023,(3):83-89
开展党内集中教育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政治传统,也是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的重要方式。基于历史和现实的双重语境考察,可以发现党内集中教育具有特质呈现功能,呈现了中国共产党“使命型”“革命型”和“先锋队”的政党形象;具有价值传承功能,丰富发展了党内政治文化的价值体系、推动党内政治文化的赓续传承、为党内政治文化的发扬提供了强大动力;具有思想凝聚功能,为政党认同的增进提供了思想基础、制度基础和价值基础,增进了广大党员对党组织的政治认同;具有合法性积聚功能,在合法性积聚的过程中,构建起了中国共产党的政党规范、提升了广大党员干部的执政能力、巩固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深化了广大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信任;具有权威建构功能,有助于维护政党自身的权威和政党领袖的权威、实现了政党权威的理性化。基于政党理论的视角,可以分析出新时代党内集中教育所释放的政治功能,进而深入理解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开展党内集中教育的政治意旨。  相似文献   
55.
以芝加哥大学出版的多卷本《地图学史》为中心,从大区域、长时段的角度总结了东亚、伊斯兰世界和南亚传统地图学的特色。认为非西方地图学传统的断裂与连续,既是一个事实问题,也是一个认识问题。随着西方科学地图学成为主流,非西方地图学传统发生了断裂,但后者并非一夜之间消失于世,而是在多个方面表现出与现代社会的联结。多卷本《地图学史》为中国地图学史研究带来多方面的启示。  相似文献   
56.
本文依据档案和史籍记载,对清代新疆万寿宫的营建与分布、朝贺典礼仪式及其对新疆官民的一体化王朝国家认同塑造问题,进行了梳理和分析。认为,新疆万寿宫,作为清朝皇帝与清王朝在新疆的具象化与景观化体现,是新疆官民感受与体验王朝国家存在的最高礼制建筑。新疆万寿宫朝贺礼,作为新疆各地惯常性的庆典仪式和新疆最具全民性和跨族群性的政治文化活动,使得新疆各族官民通过叩拜行礼的身体实践、富丽的宫殿式布局、庄严的礼仪现场和节日的娱乐活动,感受清朝皇帝与王朝国家的存在,进而形塑新疆官民对清王朝的政治认同与归属。  相似文献   
57.
牛贯杰 《清史研究》2023,(4):135-147
《中国沿海的贸易与外交:通商口岸的开埠(1842—1854年)》一书,是费正清早期研究的代表著作。这是西方世界第一部综合利用中、外文档案研究中国外交史的学术著作,拓展出纷繁复杂的中西历史互动图景。费正清摆脱当时西方学界传统古典汉学和民族志学的窠臼,开创了现代中国学研究的新局面。费正清的这部早期代表作,涉及清代观、近代观、帝国主义观等理论问题,对后来美国中国学的发展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58.
国家疆域是民族认同的重要基础。近代以来,中国国难日亟,国人在民族主义涵养之下,日益认识到中国乃中华民族共同的家园,是神圣不可分割的地理单元。尤其是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成为全国瞩目之地。知识分子和政界精英在以《松花江上》为代表的抗战歌曲中,借助“白山黑水”“大豆”“高粱”“森林”“煤矿”等景观符号,以民族成员披荆斩棘开辟家园的历史激励民众,以现实中“美丽富饶”的东北形象感染民众,以未来民族赖以生存的富源鼓舞民众。通过历史、现在和未来三重景观意义的塑造,将东北从抽象的地理空间转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象征性空间,意欲凝聚民族感情,唤醒国人的家园意识,号召国人收复失地,共御外侮,救亡图存。  相似文献   
59.
本文在乡村振兴和智慧城市的背景下,融合智慧景观理念,结合唐山市玉田县当地自然景观资源、民俗风情和特色文化,提出玉田县田园综合体智慧景观创新发展的策略,对园区道路系统、植物配置、景观小品以及基础设施等进行智慧化改造升级,提升园区品质,以期为河北省其他地区田园综合体智慧景观的建设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0.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福建土楼文化的传承发展蕴含着深刻意义.本文基于对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田螺坑土楼群与平和县绳武楼传承发展现状的研究,提出利用多方合作,增强保护力量;拓宽发展渠道,转变管理模式;融合科技与当地元素,实现土楼创新发展;拓宽宣传范围,发展多元化宣传模式四项对策,以期推动田螺坑土楼群和绳武楼的传承发展,为整个福建土楼文化的传承发展提供一些借鉴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