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61篇
  免费   0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211篇
  2013年   220篇
  2012年   172篇
  2011年   138篇
  2010年   90篇
  2009年   92篇
  2008年   111篇
  2007年   68篇
  2006年   70篇
  2005年   56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29篇
  1998年   3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1935年夏,我从北国太原到江南游学。提起江南,首先想到的就不能不是无锡国专。提起国专,首先想到的就不能不是老夫子——唐文治先生。唐老夫子是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校长,但全校上下几乎没有人称他为校长,而一律称他为老夫子。这是别的学校所没有的。老夫子作过前清的工商部侍郎,代理过尚书;丁忧在家,受命接办了南洋公学,肇建了交通大学。这个学校人才辈出,声名远扬。前几年交大校庆,上海本校和迁西安的交大,都有隆重的纪念活动,还为老夫子铸了铜像。这也是全国少有的。足见老夫子教泽之深远。  相似文献   
102.
周文玖 《古籍研究》2002,(4):126-127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王培华同志编的《史记读本》,最近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是作为大学历史系史学名选读的教材而编撰的,适合历史学本科高年级学生选修《史记》之用,对史学爱好及研究生学习和研究《史记》亦甚有帮助。它既充分吸收了《史记》研究的优秀成果,又包含编对这部史学名的独到见识,是一本颇有特色的《史记》读本。  相似文献   
103.
牛致功 《陕西史志》2002,(4):39-39,42
张沛同志于陕西师大历史系毕业后,主要从事文博工作。在工作中,他勤奋好学,积极进取,知识领域不断拓宽,逐步由史学发展到文物与考古等方面。他在这些方面取得的成绩,令人瞩目。  相似文献   
104.
2002年9月29日,由北美“日本侵华研究学会”、北京大学历史系、北京大学东北亚研究所、北京市中日化交流史研究会等单位联合主办的“抗日战争遗留问题与中美日关系暨在美国兴建日军侵华浩劫纪念馆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历史系召开。来自美国、香港、大陆的专家学及5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就抗日战争遗留问题,战后中美日关系,在美兴建日军侵华浩劫纪念馆等主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05.
106.
新疆石河子南山石堆墓人骨的种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靓 《考古与文物》2002,5(1):69-80
1998年7月上旬,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与石河子军垦博物馆、新疆大学历史系少数民族考古班在石河子市南约60余公里的南山石场镇水泥厂附近清理发掘了13座古代石堆墓。这处墓群位于天山山谷的前山地带,墓葬分布在前山山坡上,有30余座。已发掘的13座石堆墓中,2座封堆下不见墓穴,亦不见人骨。另外11座中,  相似文献   
107.
兴隆二十四块石遗址,早在1964年5月就已被延边大学朴真奭教授所发现,只因诸多原因,至今还未在任何刊物上发表过。方学凤教授在其著作中将其称为西崴子二十四块石遗址。西崴子二十四块石遗址是兴隆二十四块石遗址的误记。下面,据朴真奭教授1964年5……  相似文献   
108.
<正>黑龙江大学校址座落于哈尔滨市学府路东侧,这里是高等院校集中的地区,文化氛围浓厚,交通便利,景色宜人。学校容貌井然有条,秩然有序,创新设计的校门别具一格,大理石雕刻的‘黑龙江大学’校牌横卧在校门中间,具有俄罗斯建筑风格的教学主楼宏伟、古朴。校园内阳光充足,空气新鲜,是一个舒适、幽静、优美、整洁的理想学习园地。  相似文献   
109.
<正>安徽大学历史系教授林衍经先生的《方志编纂系论》近由安徽大学出版社出版,21万字。是著不以“编纂学”命名,而以“编纂系论”为题,其用意是出于总结实践、指导实践的愿望。这一写作愿望和目的,著者在“前言”中披露说:“力求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使  相似文献   
110.
现代大学进入国人的视野,与救亡图存的局势密切相关,而国人对于现代大学的理解,则经历了"作育专才"说、"研究高深学问"说和"造文明"说三个阶段的递进。胡适在这一递进中,堪称"造文明"说的先驱。他的"兴大学,造文明"之梦生发于留学时期,实践于归国以后。这一努力虽然历经各种困难和挫折,有时胡适也不免有沮丧之感,但总体上还是应之以他"不可救药的乐观主义"。胡适的现代大学梦最终重挫于内战,然其诉诸"造文明"的大学理想,不啻为中国近代大学史上的重要遗产,对当代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也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