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6篇
  免费   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49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陈荣 《中国土族》2010,(Z1):58-59
儿时听了"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工程浩大的万里长城就已深深地印入脑海,特别是"不到长城非好汉"的一句豪言壮语,更加激发了对长城的好奇和浓厚兴趣,到长城一游是许多人向往的。曾以为雄伟的万里长城距离我们非常遥远,殊不知自己就生活在长城脚下,人们熟悉的大通境内的明边墙,据专家考证就是明代修筑在青海的一段长城。  相似文献   
72.
刘丹 《文献》2024,(1):93-108
传世的《十诵比丘尼戒本》是沙门法颖从《十诵律》中辑出的,南北朝时主要流传于南方,敦煌文献中存量颇少。前人研究敦煌律藏时,往往仅以法颖本为据,定名、叙录及后续研究多有未善。大谷2-26号是一种古佚《十诵比丘尼戒本》,西本龙山以为鸠摩罗什所译,陈寅恪等均曾质疑,迄无定论。系统调查可知,敦煌文献中说一切有部的比丘尼戒本多与大谷2-26号同属一书。新发现的抄本共有17号,其中8号(片)可缀合为3组。敦煌本的共戒改写自鸠摩罗什译《十诵比丘戒本》,改造方法是将其中涉及性别的词汇对换。敦煌本《十诵比丘尼戒本》集中抄写于西魏前后。北周武帝灭佛后,敦煌本的传播链条中断,南方的法颖本成为《十诵律》系统通行的尼戒本。  相似文献   
73.
龚强 《黑龙江史志》2009,(7):17-17,20
(二)黑龙江蒙古部落简史 黑龙江流域的额尔古涅昆是蒙古族的发祥地,蒙古人从这里走向了辽阔的大草原。经过几个世纪的游牧生活,有的蒙古部落又回流到黑龙江的土地上来。第一次迁徙,大约在12世纪初叶。古杜尔伯特部从贝尔湖东迁徙到嫩江左畔,这是蒙古人进入黑龙江内地之始;第二次迁徙在元初。成吉思汗将黑龙江地区分封给他的季弟帖木哥斡赤斤后,斡赤斤家族以及乞里克讷惕等部,随同斡赤斤陆续东迁到黑龙江各地驻牧;第三次迁徙,是明代嘉靖年间。科尔沁部酋奎蒙克塔斯哈喇为了辅佐蒙古正统大汗——达赉孙库登汗,几千帐人马进入松嫩平原。从此,他们成为黑龙江地区世居的蒙古族。  相似文献   
74.
蒙古族,一个马背上的民族,驰骋于北方辽阔的大草原上。但走进云南有5300多蒙古族人聚居的通海县兴蒙乡,看到的却是一个山青水秀的鱼米之乡。这里群山环抱,杞麓湖碧波涟漪,湖畔阡陌纵横,稻花飘香,青松翠竹掩映着村落;蒙古族人民捕鱼、耕作,俨然南方的世居民族。一个似乎只应该骑着骏马,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那样的生存环境连在一起的民族,数百年来,如何在远离本民族生存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异地他乡自成一个小社区,经历了由游牧到捕鱼,再到农耕的变迁……  相似文献   
75.
土族垦荒歌     
《中国土族》2009,(4):62-65
唐德尔格玛——蒙古勒汗的子孙.唱首蒙古勒的歌曲.这是蒙古勒的习俗。  相似文献   
76.
文章分析马克.尔文对于有关近代和近代早期中国现代化困难的各种理论的批驳,并指出11-12世纪以还中国人口的增长是中国本土"早期现代化/本土性的现代化"发展放缓的一个基本因素。与此同样重要但常被人忽略的是第13-14世纪蒙元政权对中国文化传统的巨大冲击,引致两千多年来一直作为中国"文化-社会-政治精英"(儒生/士人)的领导阶层建构的整体结构性变化,以及相伴而来的儒学思想文化道义精神的变异与消沉,对明清政治、经济、道德和知识/文化的影响。文章比较分析(1)蒙古征服对中东地区阿拉伯-穆斯林人带来的冲击,(2)蒙古汗国对中世纪西欧(和日本)带来的恩惠,和(3)蒙古的征服和统治对以基辅和莫斯科为中心的俄罗斯地区不同的影响;以推论蒙古征服对在第10-15世纪处在早期近代化初阶(资本主义/民族主义萌芽)时期的中国的影响。  相似文献   
77.
李雪玲 《神州》2012,(31):134-134
从语文学角度讲,情感是指教师为再现文学作品的意境,形象洋溢于讲台的感情、激情。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必须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用口语、体态、板书、氛围使自己的情感外象化。  相似文献   
78.
清康熙年间,阿拉善蒙古归附清廷后,与河西府(县)展开了长达数年的划界纷争。该文利用档案、地方志等相关文献资料,对清代河西走廊北部汉蒙交接地区的凉州、甘州二府与阿拉善蒙古边界纷争事件的过程、起因进行了详细考察,分析了在此事件处理过程中,国家与地方社会复杂而多元的互动关系。清代以来河西走廊北部边界的变迁,不仅折射出传统社会政治大环境的改变,而且也是区域农牧经济互动消长的反映。  相似文献   
79.
刘晓东  年旭 《故宫博物院院刊》2012,(3):129-139,162,163
洪武朝外廷政治的演变,与"国本"问题有着莫大关联。东宫官属的嬗替,从一个侧面展现出了洪武朝诸大案依次衍生的内在逻辑性。初期东宫官属的设立与勋臣兼职,虽有效平衡了政局,却造成了浙东派势盛的隐患,这也成为朱元璋首先从浙东派入手清除外廷政治势力的一个重要原因。洪武十年,东宫官属的调整与太子的正式预政,揭开了朱元璋谋划已久的"废相收权"斗争的序幕。洪武二十三年前后,从"詹事院"到"詹事府"的转化,则是朱元璋针对太子死后新的政治环境而采取的一种稳定"国本"的重要举措,并与蓝玉党案相表里,建立起了一套全新的东宫官属体制。  相似文献   
80.
《清史研究》2011年第4期刊登的乌云毕力格、宋瞳的文章《关于清代内扎萨克蒙古盟的雏形——以理藩院满文题本为中心》一文的第瑏瑤注释中,涉及了笔者所点校的《乾隆朝内府抄本〈理藩院则例〉》一书。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