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3篇
  免费   0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7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刘欣梅 《黑龙江史志》2013,(23):169-169
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近年来吸引无数的外国人来中国学习汉语,很多外国学生反应汉字难掌握,产生这一问题的根源与他们的文化背景有很大的关系,本文就针对外国人这一自身特征把他们分为汉字文化圈和非汉字文化圈,来分析他们学习汉字的利弊为以后指导他们汉字教学提供相应的素材。  相似文献   
92.
江东阳 《文史精华》2013,(11):62-62
伪满州国覆灭后,溥仪仓皇出逃,于1945年8月在沈阳被苏军逮捕,解往苏联赤塔。这时,他最怕的是落到中国人手里,以为那样必死无疑。他想:如果落到外国人手里,可能还有一线生望。苏联和英美是盟邦,不妨先在苏联住下来,然后设法迁往英美作寓公。  相似文献   
93.
尼克尔斯基是出席中共一大的两名外国人之一。关于他的情况,长期以来鲜为人知。本文作者俄罗斯国立海洋大学教授阿列克赛·布亚科夫,从存放在俄罗斯联邦安全部鄂木斯克州安全局的档案里,查找到了尼克尔斯基本人的履历档案、照片,从而揭开了尼克尔斯基的神秘面纱,为人们研究这位中共一大的参加者提供了珍贵史料。  相似文献   
94.
风戈 《文史天地》2011,(4):93-93
日本人阿部仲麻吕(公元698—770年)是古代在中国任职时间最长的外国人。阿部仲麻吕自幼聪敏好学,18岁被选为遣唐留学生。717年,阿部等500多名留学生和留学僧,不畏惊涛骇浪,乘船来到开元盛世的唐代京城长安,学习先进的唐代文化。这批人学成归国后,为传播唐代文化做了积极的贡献。阿部仲麻吕才华出众,学习成绩名列前茅,从长安太学毕业后,参加唐朝的科举考试,金榜题名,中了进士。  相似文献   
95.
《中华遗产》2014,(10):74-81
夏宫,是外国人对圆明园的称呼。1873年,这座夏宫已经沦为一片废墟,尽管一直有士兵把守,但早已力不从心。这一年,在大清海关工作的德国人恩斯特·奥尔末(Ernst Ohlmer),与朋友一起从守卫稀松的东北角进入夏宫,用相机记录下了那时的圆明园。这座辉煌不再的皇家园林,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仅因为它的建筑是中西结合的“最极致的样本”,还因为其中使用了大量他喜爱的琉璃做装饰。  相似文献   
96.
长征以其难以想象的艰苦卓绝震惊了世界,在人类战争史上谱写了最为壮丽的诗篇。在70多年前那支跋涉千山万水、历经千难万险的红色队伍中,有为数甚少的几名外国人。这些外国人中,除了大家较为熟悉的李德(德国人,原名奥托&;#183;布劳恩)、洪水(越南人,越南名字阮山)、毕士悌(朝鲜人,原名金勋)、武亭(朝鲜人)之外,还有一位被美国著名作家哈里森&;#183;索尔兹伯里在(《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中称为“不寻常的观察员”的英国出生的瑞士籍传教士鲁道夫&;#183;阿尔弗雷德&;#183;博萨哈特&;#183;比亚吉特(Rudolf Alfred Bosshard Piaget)。  相似文献   
97.
涉及郑和“宝船”的三大谜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和研究》2006,(1):48-50
  相似文献   
98.
“五百年前一沙洲,五百年后楼外楼。”《汉口竹枝词》里的一个名句,精炼地概括了汉口从一个汉水边的码头。成长为一个世界知名的近代化城市的历史。近代,外国人要深入中国腹地,指名要在汉口开埠;国人也言必称“大汉口”,或曰“四大名镇”(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或曰“天下四聚”(京师北京、苏州、佛山、汉口)。  相似文献   
99.
《湖南文史》2010,(4):58-59
弗利德里·希夫(Friedrich Schiff,1908—1968),中文名字叫许福,奥地利画家,1930年毕业于维也纳造型美术学院,不久后就来到中国,并且一待就是20年,主要在上海度过。在上海生活期间,他用画笔通过漫画和速写的形式表现了当时所看到的旧上海。  相似文献   
100.
前几期,本栏曾经就菲警挟持港客惨剧中,该国总统阿基诺三世因其笑容所引发的一场政治风波中牵涉的文化差异和误会撰写过一篇文章,指出,就是这个笑容为这位总统惹来广泛批评,被责态度轻佻;但其实不同民族对微笑抱着不同态度,或吝惜,或慷慨,而菲律宾人在外国人看来经常会无缘无故地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