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2篇
  免费   0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69篇
  2013年   59篇
  2012年   73篇
  2011年   48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53篇
  2008年   46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41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1936年,因国际国内形式的急剧变化,凡是有一定爱国热情的民间人士或团体有机会考察外国实业时,总不忘宣传中国人民反对法西斯主义、实现民族平等的主张,社会各界也纷纷献计献策,国内一时形成了颇有声势的"民间外交"舆论。  相似文献   
22.
当今世界,政治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并行发展,共同性和多样性相伴而生。在改革发展的风口浪尖,实现伟大"中国梦"的时代要求应运而生,而中国外交梦的提出则是在今天政治经济全球化,国际关系民主化与国际政治格局一体化的背景下亟待努力实现的梦想。以和平发展为价值取向的中国政府围绕构建"文化中国"的战略大局,积极实施文化软实力外交。通过大力发展文化软实力助推中国外交梦的实现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23.
19世纪末英国所一直坚持的"光辉孤立"政策受到挑战,尤其在远东问题上,英俄矛盾不断加深,迫使英国适时调整外交政策。在欧洲寻找盟友无果后,英国最终选择和日本走到了一起,这在当时看来既是英国外交战略的巨大调整,也是日本崛起的重要契机。在英日同盟的背后有诸多原因导致其形成,而最后又不可避免的促使其解体。  相似文献   
24.
《1948年经济合作法》是美国行政机构、立法部门与利益团体激烈辩论的产物。该法案明确了欧洲复兴的政策理念,保护了美国利益团体的某些特殊利益,设计出建立在合作主义基础上的、由专家管理协调欧洲复兴的组织模式,促成了国家和社会团体在欧洲复兴计划实施中的通力合作。杜鲁门政府借助为欧洲复兴计划辩护的有利时机,运用"自由的危机"话语在国内营造出强烈的反共氛围。这场辩论不仅完成了欧洲复兴计划的政策设计,加强了美国对外援助活动的制度化程度,而且进一步为二战后美国以遏制共产主义和"捍卫自由"为旗号的对外干涉政策奠定了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5.
从"追随英美之后",到"适处英美之间",再到单独对华妥协,日本政府在五卅交涉中经历了复杂纠结的外交决择与战略转向。与之相呼应的是,曰本与执政府的积极互动,对官、商、军、学、工等地方势力角逐的深度介入。大国博弈与地方争持这两个紧密关联的层面,相互影响,相互激荡,决定了日本在五卅交涉中的基本策略与实践。"金蝉脱壳",既是日本五卅交涉实践的真实写照,也折射出20世纪20年代中期以来列强在华外交格局的重大变动。  相似文献   
26.
27.
甲午战争后,日本民间为对抗美欧扩张在华权益而提出旨在与中国等亚洲国家间提携甚或结盟的亚洲主义论调,在其嬗变过程中存有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至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紧随局势变幻而频频翻新名称和言说;一是始终未变其国家利益至上的实质,及为主流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所不屑的边缘地位。  相似文献   
28.
渠冉 《文史春秋》2014,(5):29-32
张学良(人称"张少帅")是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的长子,曾发动西安事变逼蒋抗日,是著名的爱国将领。顾维钧是中国外交界的元老,曾在"巴黎和会"上拒绝签字,被称为"民国第一外交家"。后来,张、顾两人因缘相识,并产生了深厚的友谊。  相似文献   
29.
第一夫人的角色和地位在法律上没有明文规定,她们的作用往往取决于各自的风格。可无论是做家庭主妇还是时装模特,做公益代言人还是总统的政治伴侣,她们的终极目标只有一个——让丈夫和国家变得更有人情味。为此,她们各显其能  相似文献   
30.
徐友珍 《史学月刊》2006,8(8):49-54,86
英美在是否承认新中国问题上的立场明显不同:英国主张尽早承认,尽管其决策取向经历了一个从事实承认到法律承认的递进过程;美国则始终坚持反对过早承认和主张有条件承认,具有不承认的实质性内容,并注定了不承认的结局。1949年1~5月,英美分歧凸显;1949年7月至1950年初,英美就承认问题不断磋商,但整个协商过程表明双方各执己见,最终各行其是,英国于1950年1月6日正式承认新中国,而早在1950年初美国在近期内承认新中国的可能性已不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