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篇
  免费   0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何理良 《百年潮》2011,(10):12-17
2010年11月24日,黄华永远地离我们而去。他逝世后,党和国家以及社会各界给予了高度评价,称他为“外交战线的杰出领导人”、“资历最老的外交家”,美国《纽约时报》也罕见地发表悼念文章,称他是“中国迈向开放时值得尊敬的外交家”。从1936年随斯诺进入陕北时的一介书生到新中国的外交部长、国务院副总理,70多年的外交生涯,外交经历之丰富,友好交往之广泛,堪称外交界的奇迹,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他见证了新中国的外交史。他这一辈子看起来顺畅而风光,但光环和鲜花背后艰辛曲折的故事几人能知?艰难岁月苦苦略守的心情何人能解?  相似文献   
12.
陈兰彬是清末著名外交家,出任中国第一批官派留学生监督、中国首任驻美大使、首位华工维权人。他忠于职守,筚路蓝缕,保护了华侨的合法利益,书写了中美外交史、文化交流史首卷。容闳《西学东渐记》中简单地认为其学术思想保守落后。一直以来,人们受到容氏思想的影响,对其持有偏见。  相似文献   
13.
无锡是中国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发祥地之一,经济繁荣,城乡教育发达,在不少领域涌现了许多成绩卓著的杰出人物,优秀的外交家陈志方,就是其中的一位.  相似文献   
14.
石源华 《民国档案》2001,(1):101-104
近代以来,随着中国与世界联系的日益增多,从事对外交往事务的官员也随之大增,开始一般由政府官员兼任,进人民国时期逐步实现了专业化和职业化,形成了一个以外交为终生职志的外交官群体,他们中的杰出代表和领导也常常被称为外交家外交家,顾名思义是指代表一个国家对外进行交涉,为本国的国家利益而活动的政治家。他们的政治地位和国际声誉主要取决于他们的时代机遇和本国的国际地位和综合国力,也与他们本人的知识结构、学识修养及外交能力相联系。  相似文献   
15.
康冀民 《百年潮》2010,(11):51-56
2010年7月,我对几位八九十岁的老外交家和夫人进行了采访,了解到新中国成立之初阎宝航在外交部工作的情况。阎宝航不但在新中国成立前是一名“无名英雄”,在新中国外交战线上也是默默耕耘,作出了重要贡献,不愧是新中国外交礼仪的奠基者。  相似文献   
16.
《南征北战》、《渡江侦察记》等红色经典电影从1950年代开始,收视率一直高居不下,给人以心灵的震撼,激励了几代人的成长……提起这几个剧本,回忆《陈毅指导我的文艺创作》,揭示创作过程中的风风雨雨,居住在合肥城西一隅的著名剧作家沈默君,至今犹激动不已。  相似文献   
17.
何孟澈 《收藏家》2014,(7):86-88
王世襄对民间竹记得艺术有很深造诣。他不仅是欣赏,研究,还热忱地鼓励民间竹刻家,撰文推介他们和他们的作品,这里介绍的几件作品,就是在王先生的启迪、鼓励完成的。 王世襄祖籍福建。高祖父王庆云,官至两广总督、工部尚书,清史有传,有集传世。伯祖父王仁堪1867年考中状元。他的父亲是个外交家。1914年即民国三年,王世襄在北京出生。1911年清朝虽己覆亡,被推翻的末代皇帝溥仪,其时还住在紫禁城中。  相似文献   
18.
正1877年,颜惠庆出生于上海;1879年,圣约翰书院在上海梵王渡开学。1950年颜惠庆在上海病逝;1952年中国高校院系大调整,圣约翰大学被撤销,其院系被并入其他院校。世事就是如此奇妙,颜惠庆和圣约翰有着一生的情愫,存世的时间竟也是一样。圣约翰之于颜惠庆,是童年时代美好的记忆;青年时代,他在此挥洒青春,教书育人;叶落归根时,圣约翰是他心灵的慰藉。颜惠庆  相似文献   
19.
人们知道最多的是,周恩来是一个伟大的外交家,是一个优秀的“总管家”,其实周恩来还是一个伟大的军事家,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创建人之一,南昌起义的建议最早也是周恩来提出来的。在我党、我军的历史上有许多个第一都是他创下的。  相似文献   
20.
从签定《中英南京条约》起,清王朝就接二连三地签定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或割地、或赔款,中华民族陷进了屈辱与苦难的深渊。只有一个名叫曾纪泽的二等外交使臣,经过艰苦谈判签下的《中俄伊犁条约》,才在那段屈辱的外交史上,留下了闪光的一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