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篇
  免费   0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7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老过 《文史春秋》2002,(12):62-64
1948年,我考入复旦大学外系,理想就是通过学习外语来报效祖国。从板门店谈判开始的工作使我义无反顾地走上了外交工作岗位。而在板门店大半年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旅生涯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一段经历。  相似文献   
72.
今年4月28日,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联合举办学术研讨会,纪念《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和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米博华致辞。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名誉会长、新四军老战士阮武昌作了《坚定理想信念,笃定笃行跟党走》的发言。十余位专家学者分别从《共产党宣言》的理论价值和时代意义、《共产党宣言》与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陈望道首译《共产党宣言》与上海的建党活动等方面展开深入研讨。本文是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会长刘苏闽将军在研讨会上作的主旨报告。  相似文献   
73.
旷代草圣于右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仕 《贵阳文史》2007,(6):88-90
于右任(1878-1964),原名伯循,字右任,陕西三原县人,诗人,书法家,政治家。从小在私塾读经史,打下坚实的国学基础,25岁时中举。1906年在日本会见孙中山,并加入同盟会。回国后在上海创办《神州》、《民呼》、《民吁》、《民立》等报。于右任还是我国历经百年沧桑的著名高等学府复旦大学的创办人之一。“复旦”的校名,是他1905年5月从《卿云歌》“日月光华,旦复旦兮”中撷“复旦”两字命名的。  相似文献   
74.
罗银胜 《世纪》2020,(2):28-31
朱东润先生上世纪80年代初,我就读的复旦大学中文系,真是藏龙卧虎,十几位老教授个个学问高深,身怀绝技。其中,朱东润先生是我敬仰的教授之一。"军人死于战场,教师终于讲席",这是朱东润先生生前经常提及的一句话,也是他治学不辍的真实写照。朱东润先生崇尚正义,作品总是充沛着激越的爱国主义崇高情怀。他在《陈子龙及其时代》一书结束时说道:"真正的战士,必然要坚持斗争直到胜利或者死亡。"他说的寓意是极其令人深思的,而且真正做到身体力行。  相似文献   
75.
作为复旦大学湖北招生组的成员, 他揭露高校抢生源乱象与“北清神话”的潜规则,由此引发网络热议  相似文献   
76.
复旦大学.是我国一所享有国际声誉的高等学府。读了本文.知道复旦革创之艰辛。有复旦.于右老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77.
南迪可以被看作是今天的泰戈尔,一个更为复杂和细腻的泰戈尔 阿希斯·南迪以一种非表演的方式,从各个方向展示了他的独特。 当他在上海美术馆和复旦大学做完两场演讲,学生们说:“他很棒!”学者们叹服:“中国若有这样的思想者,大幸。”  相似文献   
78.
董国强,1962年出生于江苏南京。曾任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兼南京大学——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客座教授,现任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学术成就主要集中在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与社会思潮研究、"文革"史研究和当代中国社会史研究等领域,出版《亲历"文革"——十四位南京大学师生口述历史》《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及其政治思潮研究》《遥想盛世——人治的理想与现实》《国共两党关系史》等著述。日前,本刊编辑汪丽就新史学观念下的"文革"史研究及史料的选择应用等问题对其进行了专访。  相似文献   
79.
2019年5月28日,我们和复旦大学经济系同学到苏南旅游时,第四次来到句容茅山新四军纪念馆,又一次见到了父辈的抗战形象,又一次接受了传统教育,并深受感动。这里已成为我们念念不忘的怀念胜地。2002年5月,我们随上海新四军研究会寻访团第一次来到茅山新四军纪念馆,看到展出有父亲王萱春的照片(他和乔信明、夏光、谭肇之等5人合影),感到非常惊讶,因为父母1943年从新四军驻地去延安参加党的"七大"时,把包括军装、笔记本、照片等部队和个人所有随身用品全部清理掉了,只穿便衣徒步去延安。  相似文献   
80.
李北宏 《世纪》2020,(2):57-58
1974年1月5日,复旦大学开展了一场"教授考试"的闹剧,我的父亲李振麟亲身经历此事。是考试,还是灭"威风"?那天,我恰好在家。父亲李振麟(语言学家,复旦大学外语系和中文系教授)说:"接到复旦通知,今天要去学校听‘市革会’领导的报告。"于是骑上我自行装配的26英寸永久自行车前往学校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