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篇
  免费   0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李成浩 《神州》2013,(11):28
合成孔径雷达(SAR)成像仿真是研究成像雷达的方法之一,本文主要介绍了合成孔径雷达(SAR)点目标成像的成像原理及特点,简单叙述距离—多普勒(Range-Doppler)成像算法和线频调变标(Chirp-Scaling)成像算法的基本原理以及优缺点,介绍了改进的线频调变标成像算法,并对两种算法进行分析和比较。  相似文献   
12.
阮元调和汉宋学思想析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阮元生当乾嘉汉学风靡之时 ,深受汉学皖派由训诂以明义理之学风的影响 ,为学扬汉抑宋 ,主张“实事求是” ,学以致用。然而作为当时学术界“山斗” ,以科举正途入仕的阮元又不满于汉学家的门户之见 ,主张调和汉宋之争。这是因为 ,一方面 ,清廷奉程朱理学为官方正统哲学 ;另一方面 ,汉学末流日益脱离现实而不能解决任何实际问题。他主张兼采汉宋学的思想 ,对晚清学术界特别是以林伯桐、陈澧等为代表的岭南学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十六国时期,原本居住于陇右地区的氐族苻氏带领部落向自关中、中原地区迁徙。在此过程中,他们对来自西域的佛教文化以及来自,中原地区传统儒道经典、新起玄学思想等均广采博取、为己所用,逐渐成为一个融合多民族文化的文学家族。在民族文化融合的背景下,苻氏文学家族的文学水平、特色尽管随历史的推移而有所变化,但汉文化始终占据核心地位。氐族苻氏文学家族的作品体现出游牧文化与中原汉文化相互融合的气质,表现出清雄健爽、质实贞刚的文学风格,显示出各民族文化交融是中国文学繁荣壮大的重要推动力量。  相似文献   
14.
施爱东 《民俗研究》2007,(1):F0002-F0002
《历史三调》与其说是一部汉学著作,不如说是一部史学理论."义和团运动"只是作者阐释其史学思考与史学理想的一个生动例证.  相似文献   
15.
俄藏B19号满文写本是一部读本会话类文献,特点是以满文译写汉语语音。通过列举其中的译音字,对比汉语声韵与满语语音,归纳汉语与满语的语音对应规律,并分析其所处时期汉语语音特点,可发现该写本所处时期译音字的声韵格局已经接近现代汉语,但部分满语对音与清代官方规范不同,存在音位混淆、语流音变、文白异读等口语化特征。  相似文献   
16.
朱霞 《中国西藏》2013,(1):94-94
2011年9月,张鹰先生的西藏油画集《四十年雪域情痕》由岭南美术出版社出版面世。画集以油画为主体,配文字说明和素描、摄影,在写实再现与写心写意中呈现西藏的大美。从风格上讲,张鹰的油画创作大致可以分为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中期、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新世纪以来三个时期。张鹰早期的写生画坚持以写实处理结构、空间、体积、光影和色彩,由于画家固  相似文献   
17.
看到最后章诒和说:现在写作常常是泪流满面,如果写自己可能会哭死过去。真的想流泪,前朝旧梦,幸存的贵族。该如何在大历史上看待文革才能释怀?  相似文献   
18.
正有人认为,南水北调工程就是把南方的水调到北方,修条渠道就行,谈不上太多技术问题。不仅普通人有这种认识,就连业界中也有一些人持这样的看法。事实上,这么大一个工程,百亿方水穿山越岭千里大挪移,绝非如此简单。只有切切实实经历过、实践过,才能深切体会个中艰辛。担任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任以后,我与大家一道为应对工程技术挑战付出了巨大努力,也和大家一起分享了成功的喜悦。如今回想起来,  相似文献   
19.
《选)五臣音切中有数十条音切是与五臣音声韵系统不相吻合的,这类特殊音切不宜用于五臣音系统的系联,但对于《选)的解读却很有参考价值。本即选取其中数条予以分析、考辩,以望能对《选)的解读提供一点启示。  相似文献   
20.
“西凉俗好音乐”,古凉州音乐文化历代均十分繁盛。宝卷与杂调弹唱是武威地区至今得以延续和流传的民间说唱艺术的优秀艺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