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4篇
  免费   0篇
  2021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8篇
  2013年   77篇
  2012年   72篇
  2011年   73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03 毫秒
21.
声音     
《中华遗产》2008,(12):16-16
两亿元天价的圆明园兽首铜像 暂时不要也罢,我们可以没有历史文物,但我们必须有历史和尊严。 作家姜伯静说:“包括兽首铜像在内的很多文物本来就是中国的,只不过被一些强盗抢走了,现在如果我们花大价钱去回购,这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让十二生肖兽首铜像团圆固然可喜,但被人掠夺的滋味并不好受,如果以数以亿计的代价来换取这种团圆,那其中的文化内涵也就失去了意义,重温历史也就变了滋味。”  相似文献   
22.
声音     
《南方人物周刊》2012,(16):28-28
“要忍。”这一句话支撑着我穿越南极、北极、灼热的沙漠以及酷寒的山间。杂乱的娱乐圈里我从未走过歪门邪道,也是因为“不想让母亲伤心”。母亲对于我而言是规范,也是法律。  相似文献   
23.
《南方人物周刊》2010,(37):24-27
现代化,城市化,全球化。在中国GDP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时候,这个高速运转了30年的国家已经极大地刷新了自己的面貌——经济,文化,城市,乡村,饮食,男女,建筑,风俗——尽管醒目地存在着幸运者坐上时代的高铁向着财富冲刺,不那么幸运的人仍在铁轨旁被时代遗弃的广阔地带缓缓前行的两极景观。媒体关注经济增长、医疗改革、弱势群体、官员腐败、环境污染、时尚变迁,惟独声音的变迁无人关心。  相似文献   
24.
声音     
《南方人物周刊》2013,(30):32-32
退一万步讲,就并汉字书写能力的退化是一个必然的过程,难道我们就可以听之任之吗?就像人总是受死的,那我们就不该努力保持健康、延缓衰老的脚步吗?  相似文献   
25.
苏雅军 《丝绸之路》2013,(12):54-56
声音形象概念在女中音声区统一训练中有着纯技术训练所无法替代的作用。在女中音声区统一训练中,中声区到高声区的过渡被认为是学习难点。这时如果只一味强调肌体或肌肉对声音的控制是唱不好歌的,相反若动用想象,从意念上去协调肌肉和声音位置,其达到的歌唱效果是令人吃惊的。因此,在思想上形成一种准确的声音形象概念对女中音解决声区统一问题极其重要。  相似文献   
26.
声音     
《南方人物周刊》2014,(22):22-22
现在语文教育最大的问题用一个词概括就是“假”,用一句话形容就是违背语文教学规律的教学、教材、教师和评价在大行其道……树立正确的语文观,才能编辑出好的教材。  相似文献   
27.
朱洲平 《风景名胜》2016,(7):142-147
东园村潘姓宗族圆谱仪式上,潘潮良高举祭谱文书,大声诵读祭文.温州瑞安方言,声腔高亢,语调抑扬.此时的潘家祠堂,释道法事的鼓乐暂停.只有潘潮良略微沙哑的声音,回荡在祠堂朱漆的梁柱间.金字的牌匾,熠熠生辉,给新近重修的潘家祠堂,带来几分庄严和神圣.  相似文献   
28.
《华夏地理》2007,(9):188-188
美国《国家地理》向来以卓越的视觉呈现闻名于世.但它的内容也可用声音表达。8月5日晚上.中山公园音乐厅上演的“自然之声饕餮之夜”取材于由美国国家地理学会与美国国家公共电台联合制作的“电波探险之旅”.内容采集各种自然的声音素材.加工制作成专题故事。[第一段]  相似文献   
29.
Much scholarly work on the literary culture of the early Qing dynasty has focused on notions of memory, trauma, and nostalgia. In contrast, this essay investigates the "contemporary operas" (shishi xiqu) of the seventeenth-century Suzhou playwright Li Yu to argue for the importance of the notion of"the present day." How is this notion of the present day given dramatic form in Li Yu's operas and what implications does this interest in the contemporary have for the broader cultural scene of the early Qing dynasty? This paper will answer these questions by investigating one dramatic technique favored by Li Yu: the inclusion of snippets of rumor and "news" reports into the play. By including such contemporary media reports, Li Yu not only generates a constantly evolving sense of the present, he also projects this sense of immediacy beyond the fiction of the stage into the "reality" of the audience, creating a form of opera eminently suited for both reflecting and producing local Suzhou activism, as evidenced in Li Yu's most famous work, Qing zhong pu (Registers of the pure and loyal), a work chronicling the popular Suzhou protests of the mid-1620s and Wanli yuan (Reunion over ten thousand miles), which stages the dissolution and reintegration of family and empire right after the fall of the Ming.  相似文献   
30.
在探讨巴赫金的哲学思想时,大多数的批评家都倾向于用术语"复调"取代"对话主义"或者将二者归为一个概念。在巴赫金的著作中"对话主义"与"复调"确实是相互交织,紧密联系的,但笔者认为二者相互之间绝不可能混而代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