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8篇
  免费   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余迎 《史学月刊》2008,(10):130-132
伊索寓言传人中国的途径和时间,据戈宝权先生《谈利玛窦著作中翻译介绍的伊索寓言》一文考证,最早将伊索寓言带进中国的,当是意大利耶稣会利玛窦(1552-1610),和西班牙耶稣会庞迪我(1571~1618)。  相似文献   
102.
林泉 《福建文史》2001,(1):40-43
艾儒略(Giulio Aleni)(1582—1649)字思及,明代继利玛窦来华传教之意大利耶稣会,1613年奉命入内地传教。1616年第一次教难时期,避居杭州杨廷筠家学习中国学。后曾到陕西、山西等地传教。1622年沈(jue)再次兴起教难时,艾儒略回到杭州直至1624年底。其《西学凡》一卷、《职方外纪》六卷,有李之藻、杨廷筠、叶向高等序,《性学粗述》一卷,陈仅作序,于1623年在杭州刻成,前二书均被收入《四库全书》。  相似文献   
103.
走马楼吴简中叛走者主要包括限佃客、吏及其家属,以及普通民户.政府对叛走者的赀产要予以籍没充公,而被捕获者,要充当依附于国家的屯田民,称为叛或叛吏.叛限米的缴纳分为两途.叛简表明孙吴政权在征战背景下对人口控制的强化.  相似文献   
104.
《徐霞客游记》的滇游日记大量记载了云南的佛教寺院,以及庶、官绅等阶层与佛教的交往。本文通过对游记中佛教场所的统计,以及庶、官僚等阶层与寺院的关系,简要探析了明代云南佛教的人文现象的成因。  相似文献   
105.
<正>古人造字,"生"乃"人"与"土"之交叉结合。"人"为生命,在"土"之上,"土"为基础,能生万物之"土",称为环境。故环境诞生生命,生命不离环境,二者相依相存为"生"。  相似文献   
106.
司马炎与西晋前期玄、儒的升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从思想史与政治史相结合的角度入手,揭示了西晋前期朝中激烈“党争”产生的历史原因。司马氏上层统治集团因文化背景、历史联系的不同和现实利益的需要重新分化组合,形成了新礼法之和玄学名两大派。晋武帝司马炎则利用两派矛盾,扶弱抑强,使之互相抵消,以防出现专权重臣,重蹈汉魏王朝“禅让”覆辙。在司马炎政治平衡方针影响下,新礼法派与名派之间的冲突,构成了西晋前期政治史的基本内容,而玄学名派随族社会的成熟,呈现出不可遏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7.
郎先锦与戴戡初结缘于学问相授,继而同心协力于在乡间利济桑梓;于乱局中劝勉忠义、笃行救时;多年间“共济艰难,既效于乡,犹施于国”,身处“冰山骤倾鼎沸方始之际”,也未曾置身事外。体现出传统人的志节风骨,以及深厚的师生情谊,值得后人尊敬。  相似文献   
108.
春秋战国时期,""是"文武兼修"的一个团体。"文武分治"后,逐步形成了文人清谈政治、武官领兵不带兵,军政大权操于皇帝一手的局面。及至近代,经历了与外战争的惨痛失败,仁人志开始变法图强以求救国。然而戊戌变法却未能像明治维新之于日本一样带给中国近代化的成功。其原因为何,众说纷纭。但假如历史上"文武"没有"分治",""这个团体不曾消亡,那么戊戌变法会不会有另外一种结局。  相似文献   
109.
唐代俊士科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唐代俊科并不是以四门学俊生为取对象的贡举常科 ,而是面向庶民的四门学部分学生的入学选拔考试科目。俊即俊生 ,始于隋炀帝大业元年 ,其存在时间不是止于天宝十二年而是一直实行到唐末。俊科或俊制具有某些类似科举的性质 ,它的设立和衰微反映出参政权向平民开放和教育机会下移的历史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0.
晚明士子和妓女的交往与儒家传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明人中盛行和具有文化修养的妓女交往。这种现象以娼妓制度存在为基础 ,但比前代更为普遍 ,并与人集会风气相结合。这类行为与当时国家典制相矛盾 ,反映了法典与社会实际的脱离。其形成与经典儒学本身固有的内在矛盾、心学的影响、明代儒生的文化、以及明末政局造成的人失意与狂放心态都有相当的关联。其于女性文学在晚明的活跃提供了一定的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