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6篇
  免费   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韩素玲 《神州》2014,(15):8-8
碎片化叙事是后现代小说的重要特征之一。后现代主义小说家认为,世界是由混乱无序的碎片组成的。在后现代主义学者看来,非连续性、碎片性才是历史的本真状态。伍慧明在小说《骨》中采用了碎片化叙事策略。这些碎片留给我们杂乱不堪的意象,这就是作者的用意所在。作者利用这种凌乱的意象象征在美国的华裔移民的破碎的,悲惨的生活。  相似文献   
52.
韩素玲 《神州》2014,(11):4-4
伍慧明在小说《骨》中采用了后现代叙事之多元化叙事视角,限制性内视角叙事策略不仅没有因为这种视角的限制妨碍莱拉清晰地叙述完整的故事。这种策略留给读者一种神秘感和很大的想象空间。相互呼应的多元化叙事策略的成功应用引领读者深思,也帮助读者充分解读作者希望传递的信息。于无声处,作者巧妙地揭露了美国政府残酷的移民制度,也谴责了美国的种族歧视制度。  相似文献   
53.
正为配合巴新铁路的修建,2009年7~10月,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福兴地镇界力花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遗迹有房址、灰坑、灰沟和墓葬,出土了一批陶器、石器、玛瑙器和角器。从墓葬形制和随葬品特点来看,该遗址应为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存。发掘过程中共采集到2具较完整的人骨,男、女各1例,其中颅骨保存较完整。2012年夏,应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之邀,笔者对这2具颅骨进行了观察和测量,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4.
拜城多岗墓地是新疆西部发现的墓葬数量较多的墓葬群之一,墓葬情况复杂,葬俗葬式多样,是早期铁器时代的研究资料。本文对于采集到的该墓地41具人骨进行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探讨多岗居民的饮食状况;并结合墓葬类型、随葬品种类,男女性别以及考古学分期等对不同条件人们的食物差别进行考察,为该区域早期铁器时代居民的饮食结构研究提供依据。分析结果显示,多岗居民δ15N平均值为12.56‰,表明食物中有较多的肉类;而δ13C分析平均值为-14.77‰,相应植物类食物中C4类植物为40%左右。参考周边遗址的出土遗存,其C4类植物应为粟或黍。  相似文献   
55.
徐悲鸿画猪     
《文史天地》2014,(6):94-94
正史上画家画猪者亦很少。纵览画史,牛、马、鸡、狗、虎等,皆有名画流行于世,惟猪画没有大作传今朝。鲜为人知的是,以画马名世的国画大师徐悲鸿曾先后4次画猪。1934年年末,有"中国现代摄影第一画刊"之称的上海《中国时报图画周刊》约徐悲鸿为即将到来的猪年画一幅猪。徐悲鸿答应了。几天后,他用大笔喷墨、细笔勾画,又在猪的头部后面用大笔喷墨,随笔涂擦,画成了一个从对面走来的黑猪。徐悲鸿收笔之时,面对这幅画,略  相似文献   
56.
采用美国法如FOCUS3D三维激光扫描仪对柯岩摩崖石刻云骨的稳定性状态进行三维激光扫描,并建立了正射影像和三维模型。三维扫描的精确数据为编制保护方案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57.
高杰 《华夏考古》2011,(3):109-113,149
汉长安城遗址出土的骨签是研究汉代工官制度的重要资料,关于其性质,学界还有不同的争论。本文主要探讨了骨签的性质,认为骨签的正式名称应该为“揭”,并对骨签的用法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58.
古栉拾零     
我国古代的栉,既是一种重要的首服饰物,又是一种必备的梳理用具。作为人类精神创造和物质创造的结晶,栉以其独特的方式,不仅记录了社会生活状态的变化,同时也记录了人们审美理念的变化,在人类文化发展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可是,由于人们对栉的使用习以为常,乃至于忽视了它们的存在价值。本文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辨识出"不为人识"、"不明全貌"、"不辨其形"的三例古栉,并通过对相关遗存的分析,指出了这些古栉不仅在标识使用者身份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在反映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精神面貌方面同样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59.
本文以元君庙墓地合葬墓内人骨埋藏特征为主要分类标准,将合葬墓分为单一人骨埋藏特征合葬和多种人骨埋藏特征合葬两大类。通过分析合葬墓内人骨埋藏特征的形成过程及原因可知,合葬墓内人骨埋藏特征多形成于墓葬的原始埋藏阶段,且多为人为原因造成,与墓葬埋葬方式和葬俗密切相关。墓室内死者肉体完全腐烂和人骨水平位移所需的时间和空间,是合葬墓人骨埋藏特征形成的必需条件。因此,合葬墓的使用过程并非都是一次填埋与安葬而成,部分合葬墓存在多次使用的现象。合葬墓的多次使用现象对于研究当时社会复杂的丧葬习俗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0.
发现贾湖     
正记得我在《舞阳贾湖》报告前言中讲过:有人说,电影是一种遗憾的艺术,那么,考古学就是一门遗憾的科学。时光流逝,关于舞阳贾湖遗址的许多往事依然历所在目。今天把贾湖遗址发掘与研究的经验教训和遗憾记录下来,或许可对今后的工作产生些许启示。发现篇贾湖遗址的发现与认识的历程,是当代中国考古学科不断进步的一个缩影。第一次的发现纯属偶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