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0篇
  免费   2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45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48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2007年5月,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配合兴和-托县运煤重载高速公路凉城段的考古发掘过程中,得知在距工地不远的草号沟村南坡地之上有大量古代墓葬被盗掘,遂在工作之余前往调查,发现该墓地已被盗掘殆尽,破坏严重.墓地所在的缓坡之上随处可见盗坑,地表散落有少量被打碎的陶器,而多数青铜器已经由村民经文物贩子之手流入文物市场.其后在凉城县文化局和公安局配合下,从当地居民手中追缴回部分陶罐、陶器标本及少量的青铜饰件、骨珠等.现将本次调查工作情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2.
本发掘报告较为系统地介绍了2001年下半年度三峡库区青龙嘴墓地的发掘情况。本次发掘的主要是东汉到南朝时期的砖室墓和土坑墓,共22座,出土各种文物近400件,器物种类比较齐全,类型丰富,为研究长江流域同时期的考古学文化提供了一批重要的实物资料,同时对研究南北方文化的交流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3.
内蒙古和林格尔县新店子墓地发掘简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9年,在内蒙古和林格尔县新店子墓地发掘墓葬56座,出土大批铜、石、陶、骨、金器等。墓葬形制可分竖穴土坑、洞室、偏洞室三种,绝大多数存在殉牲现象。墓葬年代为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此墓地与岱海、鄂尔多斯地区的同时期考古遗存既有共性,又有一定区别。墓地居民可能从事一种较为发达的游牧经济。  相似文献   
74.
李举纲  袁明 《文博》2009,(4):93-96
“打破”是考古发掘中常用的术语,多指晚期遗迹对早期遗迹的部分破坏。在古代墓葬群的发掘过程中,打破关系极为常见,这种墓葬关系不仅仅能说明时代的早晚关系,往往还会带来一些意外的惊喜,因为这种打破还可能使早期墓葬躲过盗墓者的黑手,反而保住了随葬品。下面讲述的就是笔者亲身经历的一次考古发掘中因墓葬打破引出的一段有趣的故事。  相似文献   
75.
小胡村墓地为殷墟晚期"舌"氏家族墓地,为探讨其出土铜器的腐蚀特征,揭示其所蕴含制作技术和相应考古学信息,从而为器物保护修复提供科学依据,采用金相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及能谱仪对墓地出土12件铜器进行基体锈层结构和制作技术分析研究。研究表明,相较纯铜、铜锡和铜锡铅合金,铜铅合金耐腐蚀能力较弱,腐蚀严重;铜器经冷热加工处理易造成内部组织结构不均内应力残存,间接加速铜器腐蚀;12件铜器材质:纯铜2件、铜铅合金4件、铜锡合金3件和铜锡铅合金3件;仅2件兵器(刀M28:1、戈M38:1)经有意铸后热锻和冷加工,其余皆直接铸造成型。M21墓4件铜器皆为铜铅合金明器,小胡村墓地作为殷墟周边商文化系统,趋同商文化中心区,亦呈现部分中小贵族随葬铜器明器化现象。研究结果可为器物修复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6.
为配合甘肃省民乐县五坝村道路工程顺利实施,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张掖市文物保护研究所、民乐县博物馆对五坝墓地所在一条东西向道路(墓葬密集区)进行了两个月的考古发掘。共清理史前墓葬53座,时代内涵丰富,包含半山类型、马厂类型、齐家文化与"过渡类型"遗存。对于构建黑水河流域史前文化发展序列,乃至探索河西走廊地区史前各文化或类型间的相互关系提供了新的考古学资料。  相似文献   
77.
本文探讨了寨头河墓地的布局及墓葬特征、年代、族属等相关问题。研究表明,寨头河墓地的年代集中在战国早中期,个别墓葬略有早晚,其文化面貌复杂、多元因素共存,既包括了西戎文化因素、三晋文化因素,又包括少量的北方系青铜文化的因素,个别遗物与寺洼文化或有渊源关系。但是无论如何,寨头河墓地的文化内涵主体是以"铲足鬲"及各式杂色陶罐为载体的戎人遗存,它是一处与魏国关系密切的戎人墓地。  相似文献   
78.
南阳丰泰墓地的时间跨度由战国晚期至东汉晚期,其文化内涵在器物形态、组合特征、墓葬结构等方面都有独具特色的地方。战国晚期,南阳地区政权更迭频繁,韩、楚、秦的文化势力也因此相继出现,共存发展,至战国末期形成了融三者于一体的新型仿铜陶礼器组合,并在秦汉时期迅速发展,成为主流的文明形态。与此同时,以双耳罐为代表的楚系地方文明不绝如缕,顽强生存。两者共同构成了秦汉文明的基础。这种新型仿铜陶礼器文明自身的发展变化,及其与楚系地方文明之间的互动关系,印证了秦汉中央集权政治统治力的强弱变化,以及秦汉社会盛衰的历程。西汉晚期以后开始流行的模型明器,则昭示着新的丧葬观念、丧葬礼仪的诞生。  相似文献   
79.
湖北随州市叶家山西周墓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叶家山西周墓地共发现墓葬65座和马坑1座。出土铜器、陶器、原始瓷器和玉器等遗物700余件套,其中部分铜器上有"曾"、"侯"、"曾侯"和"曾侯谏"等铭文。据器物形制和铜器铭文,该墓地是西周早期曾侯的家族墓地。这对研究汉东西周早期曾鄂、曾楚关系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80.
前言人骨稳定同位素δ13C(δ碳十三)、δ15N(δ氮十五)研究是古人类食物状况研究的主要方法[1],δ13C分析可以推测古人类的主食结构,而δ15N分析可以告诉我们其食肉状况,结合其他考古遗存的综合研究,越来越多的考古遗址人类食物状况得到揭示[2],特别是许多缺乏文字资料的史前遗址,这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