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1篇
  免费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63篇
  2014年   116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53篇
  2011年   46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47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39篇
  2003年   50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2006年以来对良渚古城遗址的考古调查、勘探与发掘,初步明确了古城内外的遗址布局、水系环境以及城墙的分布情况:古城的修建均有统一的规划,城墙充分利用自然地势整体、同时夯筑而成;城内分布有宫殿区、建筑基址和王、贵族墓地;城外的居住基址具有外廓城的性质;大型营建工程普遍运用草包泥堆筑工艺;西北部山系存在一个工程浩大的水利系统,既能削减山体的季节性洪峰,又可利用为运输通道.目前,考古部门已建立了遗址信息系统,并逐步完善了对古城内外布局和水利系统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2.
杂日是藏族群众心目中的神山,“日廓”是转山的意思,珞巴语又有山顶的含义。此山位于珞渝地区北缘,东起朗县马其顿偏南的塔克辛(珞巴语,藏语叫“甲角凹”),西至隆子县的加玉区,只转这段山就需8-10天,时间是藏历四五两个月。  相似文献   
143.
汉末以至魏晋 ,进入幽州的一部分乌桓自东向西 ,经桑乾河谷向代北地区浸润 ;停驻阴山的拓跋部自北向南进入代北 ,向东与乌桓靠近。拓跋、乌桓语言相同 ,文化相近。它们在此后近二百年中共生于代北地区 ,经过复杂的冲突与熔融 ,终于形成既有拓跋部落联盟组织力量 ,又有乌桓勇猛善战精神的富有活力的拓跋部 ,担当了结束十六国局面的历史任务。拓跋、乌桓共生并无充分资料足证。本文探微索隐 ,形成一种思路 ,为古史中各族融合提供一个供研究者参考的个案设想  相似文献   
144.
鬼方:殷周时代北方的农牧混合族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鬼方是殷周时代北方的农牧混合族 群,不是如后世匈奴那样的骑马游牧族群。在山陕北部发现的 鬼族考古遗存可以证明这一点。自鬼族之后,战国匈奴出现之 前,在山陕北部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骑马游牧民族。自新石器 时代始,今山陕北部长期以来是原始农业的分布地区,后因气 候变化,逐渐演变为半农半牧地区,遂以这种形式长期与晋南 的农业区相对峙,其间出现比较稳定的半农半牧地区与纯农 区的分界线,即后来司马迁所说的龙门——碣石线。  相似文献   
145.
西藏的山     
在世界最高的高原西藏大地上,有许多雄伟的山脉绵延耸立着:北有唐古拉山,东有横断山,西北有喀喇昆仑山;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等则横亘于高原中部。马丽华在《走过西藏》里曾说:“用心地想一想,全世  相似文献   
146.
“山”字纹铜镜在湖南楚墓中所出土的铜镜中,其比重占整个铜镜总数的90%以上,镜面纹饰以“山”形作为主图形,底部衬以羽状、网纹连叶状等纹饰,钮座有圆形和方形两种,钮座处饰五出或六出叶状纹。个别“山”字纹镜主纹“山”字之间饰以浅  相似文献   
147.
河南永城芒砀山西汉梁王陵群的考古调查、勘探与发掘,是汉代大型陵墓考古的重要收获。特别是《永城西汉梁国王陵与寝园》(以下简称《报告》)一书的出版,详尽介绍了梁王陵群的分布、保安山陵园及“孝园”的结构布局、保安山二号墓的形制和出土遗物以及保安山陵园内发现的小型汉墓等资料,对于深入研究西汉梁国王陵的地面建制、陵内构造等埋葬制度大有裨益。笔者读完这本发掘报告后,对作者关于保安山二号墓墓主的论定表示怀疑:规模如此巨大的陵墓,墓主应为梁王,而不是王后。  相似文献   
148.
149.
湖北省枝江县(现改名为枝江市)关庙山遗址和宜都县(现改名为枝城市)红花套遗址分别位于长江北、南两岸,石家河化层位于遗址的上层,破坏较严重,保存较少,因而出土陶器的数量也很少。两处遗址所反映的石家河化制陶技术如下:  相似文献   
150.
万卦山     
万卦山又名卦山,距交城县城北3公里。因群峰环列,山形卦象而得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