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70篇
  免费   0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42篇
  2021年   45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88篇
  2014年   219篇
  2013年   219篇
  2012年   206篇
  2011年   220篇
  2010年   204篇
  2009年   238篇
  2008年   253篇
  2007年   182篇
  2006年   170篇
  2005年   165篇
  2004年   289篇
  2003年   222篇
  2002年   191篇
  2001年   124篇
  2000年   137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赵春梅 《神州》2013,(10):32
近几年来,随着党中央、国务院对"三农工作"的扶持,特别是取消农业税以来,农村的经济得到了显著发展,农民们的日子也过得越来越红火。各级党委、政府也是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把农民增收工作放在重中之重,想尽各种办法提高农民收入,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却出现了"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尽管党中央一再强调在抓农村经济工作的同时,也要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农村文化建设。由于一些地方政府  相似文献   
972.
肖立新  胡万霞  刘格 《神州》2013,(6):28-29
通过对张家口的民间文学、民间艺术、民间古城堡、古戏楼文化、古书院文化等地方特色文化资源主要类型的介绍,指出张家口市地方特色文化的具有多元性、地方性、历史性和开放性等特点,分析了张家口地方特色文化的研究价值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973.
邱慧  周强  赵宁曦  程菻 《人文地理》2012,27(6):151-157
旅游的发展对旅游地人地关系突出的影响反映在旅游者与居民地方感差异上。本文以黄山市屯溪老街为研究区域,从地方认知、地方依恋感、地方行为意向三个维度对旅游者与当地居民的行为差异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地方认知层面,旅游者更看重旅游地与己之间的互动,而居民则更关注"自我"、"环境";在地方依恋感层面,旅游者要比居民更具地方依恋感;在地方行为意向层面,均以赞成保护为主,但在旅游地的"现代化"因子上有显著差异性。综上分析建议在不影响保护的前提下,继续挖掘老街特色传统生活方式和历史文化习俗,向旅游者展现老街的整体魅力;并授予老街居民以更多的权力和灵活性,提高积极性。  相似文献   
974.
通过对25名维吾尔族大学生的访谈,探讨了他们在大巴扎这个社会微环境中的活动、地方依恋的形成及这种微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发展和社会化的意义。结果表明:大学生对大巴扎的依恋表现在功能性和情感性两个方面;通过在大巴扎从事的活动,大学生产生了归属感等积极情感,增加了对本民族的认同;大巴扎作为影响大学生的社会微环境,对大学生的作用是以地方依恋为中介的,并表现在有效地管理情绪、形成良好的自我认同和更好地适应环境上。本研究的启示是,地方依恋应该作为城市设计中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民族地区的城市建设应该保留其民族特性。  相似文献   
975.
政府空间治理对地方发展具有深刻影响。西方学界在解释国家治理时有三个重要学说:非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福柯学说,但并不能完全解释我国的政府治理结构。中国治理结构包含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等多个层次,各层次的行为能力和权力空间有所不同。改革开放以来,中央政府允许地方政府通过调节财税杠杆、土地、劳动力等要素进行地方治理模式创新。同时,地方政府积极争取成为由中央政府批准的特殊经济区,对本地制度环境进行改革和创新,以促进地方产业发展。本文以重庆市为例,结合6次深入调研,探讨政府如何通过财税、土地等多项改革,提升空间治理能力,创造差异化治理环境,以带动地方产业发展的积极响应。  相似文献   
976.
段义孚的地方空间思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方与空间思想是段义孚人文主义地理学的核心,以人的生存为旨归,从人的感官、感情、美学的多重维度,揭示人与地方、空间两种地理环境的本质联系,呈现了人类认识地方、认识空间、重构地方的崭新视角。本文从思想内涵、历史渊源、学界评价及影响、当代价值方面对段义孚的地方空间思想进行了体系性与初步理论建构式研究,认为段义孚地方空间理论以人为本,地方是具有既定价值的安全中心,代表着真实与安定;空间跟时间一样,构成人类生活的基本坐标,代表着向往与自由。二者对立统一,在人的生存中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人类生活就是穿梭于地方与空间的辩证运动,揭示了人与生存环境的本质关系,蕴含深厚的人文关怀。有助于人们进一步探讨人与地方和空间的内在联系,改善人的生存环境,为缓解身份危机和环境危机、维护精神生态和环境生态提供新的理念。  相似文献   
977.
刘宏芳  明庆忠  鲁芬 《人文地理》2014,29(5):134-141
对landscape旅游景观的判读传统由来已久。文章对landscape同源异形的景观与地景两种译法进行了比较,区分了旅游景观与旅游地景的异同,并将旅游地景分为"成为的"旅游地景、"再造的"旅游地景和"创造的"旅游地景。选用地景主要是考虑对其原意的尊重、强调土地在中华文明中的重要地位及重视其传导的地方性信息。研究从有形的空间与无形的文化相交汇的视角来探讨旅游地景与地方的关联机理,认为空间视角下的旅游地景与地方是"依附中的割裂"关系,文化视角下的地方与旅游地景则呈现出"渗透下的不可控"的关系。研究提出了处理旅游地景与地方关系的理想模式,即由多方均衡参与的基础支持和内外融合的策略来实现神形兼备的目标的全方位一体化融入模式。  相似文献   
978.
1976年,人本主义地理学之父段义孚在《美国地理学家协会会刊》发表的论文中首次使用了"人本主义地理学"这一称法。人本主义地理学的出现由20世纪60年代末的人本主义思潮所带动,其通过关注人类自身状况而反映出与地理学学科的其他分支息息相关的各种现象,因而从属于地理学。段义孚将融合了地理学与哲学的、曾被称为"地理知识学"的学科推向一个新的高度。段义孚认为,"对生命意义的探求"是人本主义地理学的实质性核心,也是一直以来推动其进行人本主义地理学研究的动力。正如人本主义研究以人类的经验、意识以及知识为出发点,本文从人本主义视角出发,对段义孚人本主义地理学思想的形成过程进行系统化梳理。通过追溯段义孚人生经历中对其有重大影响的人物和经典著作,指出时代背景与个人经历共同促成段义孚人本主义关怀的形成。  相似文献   
979.
杨华  陈祖根 《民俗研究》2024,(1):58-65+157-158
“五四”以后,随着新文化运动的下行,地方社会的多元变化与民间信仰活动之间的联动值得关注。藉由所创造的“舆论社会”,受“新文化”影响的地方新知识分子积极表达自己的民俗观。在空间层面,地方知识分子可以结合地方社会事务运用“新文化”。从历时性角度看,地方知识分子更为切身地对民间信仰活动进行舆论影响,并为后来南京国民政府对民间信仰的改造埋下了伏笔。在“礼俗互动”的隐性机制下,地方政府在实践中对民间信仰活动往往留有余地。与双杨会相关的地方士绅,则与时俱进地将之改造为“物产赛会”,以适应“新文化”和现代性思潮。对历史上迎神赛会类民间信仰活动进行考察,应回到历史语境,还原历史现场,展现历史事件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980.
作为中国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少数民族,回族社区的地方性在城市化过程中受到严重挑战。论文以"地方依恋"为理论模型,以开封东大寺回族社区为典型案例,对城市回族社区的"地方性"进行深入解读。研究发现,由于围寺而居和强烈的回族认同感,城市回族社区的地方性特征主要受居住时间、文化程度、年龄大小和宗教信仰的深刻影响,地方依恋较深的地方主要在"寺市并存"或距离寺市都近的街道,内部空间上存在不同的宗教知识传承模式。这为丰富社区地理尺度的地方依恋理论和揭示回族社区人地关系机制提供了重要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