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在朝鲜半岛的绘画史上,朝鲜时代的绘画成果最令人瞩目。画员们归图画署管理,他们负责宫中和朝廷的一切绘事(如御容与各种仪轨图和地图的描绘等);受士大夫之托绘制契会图或是用于观赏的图画;也会被派到中国或日本进行文化交流。本文论述了朝鲜时代图画署的组织结构和画员任用,就朝鲜王朝初期到末期画员身份的变化进行了详实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宋兆麟 《东南文化》2003,(10):78-85
耳苏人的图画巫经,本来是在1981年发现的,并且作了初步报导和研究(1)。由于资料的限制,没有扩大研究范围,但是笔一直在关注这一课题,2003年作又获得一批耳苏人的图画巫经(2)。才有可能进一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3.
《神州民俗》2006,(12):45-45
《吉祥信箱》编辑老师: 我最近买了一套新居,我喜欢中国传统字画,而我的太太则喜欢吉祥图画,请问如果买吉祥国画有讲究吗?  相似文献   
14.
徐剑雄 《史学月刊》2008,(6):113-120
1867年,京剧传播到上海,迅速盛行,成为晚清上海城市流行艺术.戏园观剧是上海市民闲暇生活重要部分,捧角和玩票也是市民乐此不疲的消遣;京剧女伶滥觞于上海,女伶登上城市戏剧舞台是晚清上海女性解放的重大成就;京剧及伶人与晚清上海社会变革紧密相连,京剧被赋予启迪民众的重任,伶人被视为教育民众的大师.以京剧为经纬可以勾勒出一幅晚清上海社会色彩斑驳的图画.  相似文献   
15.
王巨  田源 《旅游纵览》2008,(6):8-11
<正>题记:佛经,既是佛教的经典,又是人类历史文化的瑰宝。那里边有富有哲理的神话、预言、故事,其丰富的内容、美妙的文字、向善的点播已经不单纯属于佛教范畴,而是构成了全人类共有智慧的一部分,成为人们生活中常常引用的典故。  相似文献   
16.
杨之水 《收藏家》2000,(7):44-47
中国文物研究所藏有一厚册旧照片,一帧一人,全部为烟花写真。但也有几帧画面上是两个人:或一人坐,一人立,或一人坐,一人跪;照片上方题有“宾湘红”等妓院名称与妓女的艺名。照片中的两人其实是用了照相术化身为二的一个人,前者称作“二我图”,后者称作“求己图”。鲁迅先生在《坟&#183;论照相之类》一文中对此曾有描述,略云:“然而名士风流,又何代蔑有呢?雅人早不满于这样千篇一律的杲鸟了。“较为通行的是先将自己照下两张,服饰态度各不同,然后合照为一张,两个自己即或如宾主,或如主仆,名日‘二我图’。设若一个自己傲然地坐着,一个自己卑劣可怜地,向了坐着的那一个自己跪着的时候,名色便又两样了:‘求己图’。  相似文献   
17.
在朝鲜半岛的绘画史上,朝鲜时代的绘画成果最令人瞩目。画员们归图画署管理,他们负责宫中和朝廷的一切绘事(如御容与各种仪轨图和地图的描绘等);受士大夫之托绘制契会图或是用于观赏的图画;也会被派到中国或日本进行文化交流。本文论述了朝鲜时代图画署的组织结构和画员任用,就朝鲜王朝初期到末期画员身份的变化进行了详实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钟山风雨》2013,(2):F0002-F0002
吕凤子(1886~1959),原名浚,字凤痴,号凤子,别署凤先生。中国画家,书法家和艺术教育家,职业教育的重要发轫者。幼时聪颖,1901年十六岁时参加科举考试,一举得中秀才,一时与胡小石两人并称"江南才子"。1903年在苏州武备学堂习武。1907年秋考入南京两江优级师范学堂,入图画手工科。与姜丹书、汪采白、凌文渊、李健、关溉亭等人同  相似文献   
19.
许承宁  陈力华 《神州》2010,(12):58-62
Preface汉字,也叫"方块字",来源于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同时也是使用人数最多、流传范围最广的一种文字。首届"两岸汉字艺术节"在金秋九月的北京太庙拉开帷幕。此次的"两岸汉字艺术节"从9月16日一直持续到了10月15日。在此期间内,举办方向  相似文献   
20.
读书     
《山茶》2010,(5):180-180
《重屏》绘画以图像的方式示人,其背后的实物和原境常为我们忽略.与社会生活、文化习俗的紧密联系也因此变得隐晦不明。本书首次尝试赋予中国绘画双重的身份——既将其视为图画再现,又将其看作物质产品,正是这两方面的交互作用与制约,才使得绘画生意盎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