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0篇
  2022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在学术界,以两周时期某一考古学文化、某一地区、某一国别或某一遗址为主题举办学术讨论会并不鲜见.近十年来,据我的回忆,这样的讨论会就有燕、齐、鲁、吴越、晋、秦、楚等封国以及周原考古等学术讨论会.但以两周列国文化为主题的讨论会可能还是第一次.  相似文献   
12.
冯括 《中国钱币》2013,(3):14-20
关于刀币的起源目前众说纷纭,最具代表性的有三种:王献唐和朱活先生所力主的"齐起源说",陈平和石永士等先生提倡的"匽起源说"以及新近以陈隆文等先生为代表的"戎狄起源说"。这些理论基本上涵盖了先秦时期刀币区的范围,即今山东、河北、京津、辽宁、内蒙古、山西等地。加之其它地区的刀币只是零星出土,所以除非有"颠覆性"的考古发现,刀币起源问题不会再出现其他学说。但究竟其中孰是孰非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欧阳湘 《当代中国史研究》2012,(3):49-56,125,126
改革开放前,广交会的客户邀请工作严格遵循国别(地区别)政策。特别是在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之前,这种国别政策有两个稳定而鲜明的取向,并导致广交会的客户邀请工作陷于尴尬:中国争取亚非拉国家客商来参加广交会,但他们积极性不高;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客商主动要求参加广交会,却被拒之门外。在今天看来,国别政策不尽符合市场法则,已不合时宜,但"回到历史现场",国别政策有其历史作用和必然性,不宜简单否定。  相似文献   
14.
近些年来时有国外华人朋友提及修撰本国华族史之事,每为岁月之逝去、材料之散佚、人事之凋零、修撰之无成而焦虑。国内学者欲编撰跨国性的、洲际性的华人史著作,或研究某国华人专题时,也常因相应国别华人史的缺失而惆怅。  相似文献   
15.
陈昭容 《中原文物》2008,5(3):58-66
山彪镇一号墓在1935年发掘,郭宝钧认为是战国晚期魏国公子的墓,但学术界说法不一.我们对两件有铭铜戈重新检视,认为错金鸟虫书戈铭文应释为"玄夫铸用之(國)",习见于春秋晚期;周王戈铭文因为误剔,以至周王的名字无法辨认,我们在显微摄影协助下还原其误剔过程,论证器主应是"周王叚".周敬王(前519~前476年)名"丐",字"叚",正符合春秋时人名字意义相因之惯例.山彪镇一号墓青铜器风格一致,以器形纹饰与侯马铸铜作坊出土春秋晚期青铜器作对比,我们认为两者都是晋国国力兴盛时期的作品,不至晚到三家分晋时期."周王叚戈"赏赐时代不晚于敬王逝世的前476年,受赐者入葬年代应不会晚于这个年代太久,山彪镇一号墓的时代应在春秋晚期,墓主应是晋国大夫级的人物.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传世及出土的芮国铜器作了初步整理,推定其大致年代,并从形制、纹饰、组合等方面分析总结了芮国铜器的特点,并据此观察近年陕西韩城梁带村墓地出土的芮国铜器,对墓地主人所属国别提出不同意见,认为若要敲定其为芮国墓地,尚须更多证据.  相似文献   
17.
1983年河南确山竹沟出土的窖藏铜器在学术界引起热烈的讨论,关于其国别、族属的争论一直是一个热点问题,本文检讨了以往诸家之说,对这批铜器进行了新的考辨。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见于著录的四件东周青铜兵器进行了考释:间右库戈应为春秋晚期晋国"涧"地所铸兵器;廿二年左矛铭文中的"■"字应隶作"■",释为"县",该矛当为周赧王二十二年(前293)"左县"所铸兵器;右库工师戈铭文中阙释的地名为"少曲",该戈为韩地少曲所造兵器;河南郸城出土的廿二年戈原为魏国兵器,后为韩国所获,铭文中的"廿二年"应为韩昭侯纪年。  相似文献   
19.
常金仓 《考古与文物》2006,(2):36-40,45
利用不断出土青铜器铭文,最大限度地“复原”西周的历史,自20世纪以来,一直是古史学界的强烈愿望。但是正如郭沫若先生1931年在《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序》里所说:“夫彝铭之可贵在足以征史,苟时代不明,国别不明,虽  相似文献   
20.
一、铜饼币的国别辨识 背外圆形铅饼上字的国别.据字学基本属性观之.属多音节字体系。经与古书查对,可知铅饼字的拼音与音节的构成基体是古怯卢字母。但铅饼字间又夹有个别希腊字母.可证这是一种曾受古希腊化影响与渗透的怯卢字。众所周知,怯卢是一种湮没己久的“死字”.它曾是公元前三世纪至公元四五世纪盛行于古印度西北部的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