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篇
  免费   0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1949年4月20日,国共和谈彻底破裂,南京反动当局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上签字,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等首长根据中央军委的命令,21日晨向第二、第三野战军发出了渡江令,由此拉开了百万雄师过大江的序幕。  相似文献   
72.
1945年8月,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取得全面胜利,蒋介石迫于国内外舆论的压力,于8月14日至23日不足10天的时间,向延安连发3封电报,假意邀请毛泽东赴重庆谈判,毛泽东毅然于8月28日下午3时37分飞抵山城重庆,国共和谈签字后,复于10月11日9时45分飞返延安。  相似文献   
73.
《神州》2010,(3):60-67
打过长江去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后,国民党军残余100多万人退守长江以南,企图凭借长江天险,阻止人民解放军南下。为达此目的,国民党政府一方面借“和谈”拖延时间,一方面积极恢复旧部,组建新军,以求卷土重来。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洞察时局,向全党、全军发出“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号召,中共中央军委决定在国共和谈破裂的情况下,立即发起渡江战役,首先歼灭沿江之国民党军,而后向南发展进攻,直至解放全中国。  相似文献   
74.
《炎黄春秋》2010,(8):58-58
<正>历史研究,贵在真实。本书全面系统论述了国共关系的发展,深入细致地研究国共关系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文章使用了国共双方大量可靠、翔实的历史档案和重要人物的日记、回忆录,论述严密,多有创见。  相似文献   
75.
胡宗南主持的战时工作干部训练团是国民党为对日持久作战、与中共争夺知识青年、弥补干部不足的短板而创设的干部训练机构.该训练团存续时间长达七年,几乎贯穿整个全面抗战时期.战干团一方面延续黄埔模式与国民党干部训练传统,另一方面又加入胡宗南个人治军特色.受训干部大多被派遣到部队基层、西北地区或沦陷区.战干团在源源不断地为持久抗战补充新鲜血液的同时,更成为胡宗南限制中共力量发展、垄断地方资源、实现个人政治抱负的工具.围绕"战时工作干部训练"引发的国共摩擦及国民党内部军政冲突,凸显了胡宗南在多元势力中拓展个人权力网络的尴尬遭遇,也折射出战时地方力量消长背后的独特政治生态.  相似文献   
76.
蒋介石是近现代史上极具争议的人物之一,尤其是他的征战杀伐致使国内外对其褒贬不一,时至今日尚不能盖棺定论. 不过不可否认,蒋介石是近代中国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为中国的统一和民族反侵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77.
1949年国共内战最后的关键时刻,国民党政府内部的权力轧倾与蒋介石对未来的反共布局,远比吾人所理解的更加复杂与诡谲,处于极端劣势的蒋介石,在风雨飘摇的关键时刻里所作的每一个决定,都将深深影响日后中国局势的发展与演变.本文借由检视处于风雨飘摇之际的国民党内部情势,以及蒋介石所面对的外部挑战,重新思考国共内战晚期蒋介石与国民党内要员之间的微妙关系,以及此刻美国对国民党与台湾未来地位的思考.希望透过这段历史的细步探究,能够为未来国共内战史研究课题与新题材的发掘,提出一些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78.
桑兵 《史学月刊》2015,(4):44-66
辛亥南北和议,谈判的主要内容不是共和与君宪的优劣短长,而是以何种形式实现共和。开始双方争论的焦点在于是否以国民会议公决国体政体,以及包括代表产生、会议地点在内的会议如何召集等问题。和谈期间,本来主动提出此议的是袁世凯内阁代表一方,民国代表只是被动接受。可是双方共识的基础在谈判会场之外并未得到广泛认同,围绕能否以国民会议的形式公决国体政体及其实施办法,中外南北各种政治势力相互角力,使得谈判双方不断调整各自的态度立场,导致已经取得的各项协议全然失效,最终由国民会议公决国体政体的成案胎死腹中,改由直接迫使清帝退位作为南北纷争的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79.
1944年下半年,中共中央确定了“向南发展”的战略方针,新四军向江南发展是这一战略的组成部分。新四军南进的目的是抓住美军即将在东南沿海登陆这一战略契机,首先配合美军登陆,进而在战略反攻阶段进占南京、上海、杭州等大城市。1945年上半年,粟裕、叶飞先后率新四军第一师主力南进,在浙西取得了对国民党军三次反击战役的胜利。但在江南地区新四军、国民党军、日伪军三方的军事斗争中,新四军兵力处于劣势,又不能获得江北新四军的大力增援,只能调整策略,等待形势变化。抗战胜利后,江南新四军未能进占大城市。随着中共中央提出“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江南新四军最终全部撤往江北。中共中央的全局战略与江南新四军的局部进退之间形成联动与互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80.
青石 《百年潮》2000,(1):28-30
李宗仁想划江而治中共希望李白倒戈 2月中旬,名曰下野的蒋介石得到汤恩伯的密报,一个电话就撤了公开主和且密谋和共的浙江省主席陈仪的职,然后又秘密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