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篇
  免费   0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61.
谈判前的较量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大地上只剩下国民党和共产党两大武装力量.国共关系如何发展,引起国内外关注。  相似文献   
62.
从“容共”到“容国”1924—1927年国共党际关系再考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924—1927年间国共关系演变的复杂情形,实际远非过去人们认知中的“容共”或“联共”等语词所能简单概括。其时国共对相互关系的认知和表述既不尽一致,而且随着两党力量对比的变化,这种认知和表述亦发生相应的变化。无论“容共”还是“联共”,都难以单独完整表述该时期国共关系的动态变化过程。1925年后,加入国民党的中共党员只是其中一部分而非全部;与此同时,大批国民党青年转入共产党。国共关系的初始形式在发生改变,亦即由初期中共党员加入国民党的单向流动,发展为两党党员之间的双向互动。到后期,中共党员加入国民党渐少,而国民党青年转入中共日多。另一方面,中共意识形态的强势宣导,中共对国民党地方组织和民众运动的日趋“包办”,以及中共组织严密与国民党组织散漫的强烈反差,使国民党人感到共产党大有“反客为主”的态势,担心国民党“容共”,将转化为共产党“容国”。国民党人对共产党“容国”的危机意识,加速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破裂。  相似文献   
63.
云帆 《文史春秋》2003,(1):45-46
1945年10月8日夜晚,坐落在重庆储奇门附近的国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大礼堂内灯火通明、宾客云集、热闹异常。张治中将军设宴欢送来重庆参加国共谈判的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一纸请帖把党、政、军、商、文化新闻各界名流请到了酒席前。身材魁伟的毛主席还在致词,一名制服笔挺的青年侍者已经端着盘子站立身后,盘子里几个高脚酒杯斟得满满的,酒香四溢。那意思明摆着,致词一结束,人们就要为两党合作,和平建国的美好前景干杯了。身经百战的人民军队统帅毛泽东即将陷入酒阵,这事情的严重性已在处乱不惊、镇定如山的周恩来眼中流露出来。毛泽东…  相似文献   
64.
走向“三二○”之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蒋介石是国民党内“师法”苏俄最主要的倡导者 ,曾经赞同过共产党人的阶级斗争观念 ,他也是孙中山联俄容共政策最主要的支持者之一。基于护党的愿望 ,蒋介石与苏联顾问季山嘉等关系恶化 ,最终导致了三二○事件的发生。蒋之所以会走到三二○事件这一步上来 ,固然是由于他对一些信息的严重误读 ,但不可否认 ,也与其独特的性格和心理状态分不开。  相似文献   
65.
1946年 6月至 7月的国共南京谈判 ,是四平之役的结果在政治上的直接反映 ,谈判议题被全盘纳入蒋介石的议事范围。南京谈判的主要争执点是美方职权、中共军队驻区以及中共撤退区的地方行政三个问题。谈判的主题是议和 ,战罢议和 ,从而将战与和的政治规则清晰地表现出来。南京谈判实际上为第二次国共合作的终结完成了最后的程序  相似文献   
66.
抗战前期黄炎培在国民参政会调解国共争端的努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爆发后,国共虽实现了合作,但矛盾冲突却不断.国民参政会成立后,黄炎培以其为依托,对国共争端进行了调解.黄炎培等中间派参政员在抗战前期的努力虽未能消除国共的根本分歧,但缓冲了国共冲突,维持了合作抗日的大局.在此过程中,黄炎培作为中间派的代表人物,开始对国民党的民主化抱有期望,但随着国民党政府的倒行逆施,他越来越增加了对共产党的同情和合作.  相似文献   
67.
随着抗战进入尾声,蒋介石对宪政的态度由消极变为积极,而战后的新形势和日益临近的宪政对其政治策略产生了重大影响。政协会议上,蒋对中共和中间势力做出重大让步。政协决议对国民党宪政设计的更改,在国民党内激起轩然大波,蒋发觉事态发展已出乎自己预料之外。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上,蒋对宪政的态度暗中转变。在蒋的默许下,国民党虽未公开撕毁政协决议,但政协决议事实上已不能为国民党所执行。会后,蒋介石受党内强硬势力影响,对宪政的态度从温和的积极一变而为强硬的积极。中共态度也随之强硬,最终国共两党在宪政问题上分道扬镳。  相似文献   
68.
随着全面抗战胜利的到来,国内阶级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以蒋介石集团为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同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平与战争,民主与独裁两种力量的斗争,成为战后国内政治的显著特点。依据中国共产党七大对战后国际国内形势的科学分析,中共中央高举“和平、民主、团结”的旗帜,确定了和平建国的战略方针,极力推进和平建国构想的实施。中国共产党通过自己追求和平、民主的真诚努力,揭破了国民党蒋介石内战独裁的真实面目,极大地团结和教育了全国人民,从而把政治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为最终用战争手段解决问题准备了必要条件。如果没有争取和平建国的斗争,也就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觉悟和国民党的彻底孤立。  相似文献   
69.
抗日战争结束后 ,中共抢先卡位 ,捷足先登 ,并在苏军帮助下占据了四平以北大半个东北地区 ,国民党则坚决否认中共在东北的存在 ,必欲用武力以达到独占东北的目的。此种情况最终导致双方 1 946年春在四平街展开了一场大规模的决战。战力远不如国民党军的中共军队出人意外地坚守四平街达一月之久 ,后虽败退 ,国民党军受到关内与南满中共军队牵制 ,竟无力一鼓作气乘胜北上。林彪所部割据北满且东山再起 ,并非偶然。  相似文献   
70.
西安事变作为影响中国近现代史进程的重大历史事件,其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为国共第二次合作创造了前提,其历史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但在这一事件刚发生后,国内外反应不一,对这点我们从中国近代史上发行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申报》可窥一斑。《申报》对西安事变的报道,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际社会及国内各界对西安事变的态度,为我们重构当时的历史原貌、理解中国近现代社会的急剧变动提供了宝贵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