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篇
  免费   0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在长达八年的抗日战争中,国共两党领导的军队投身抗日战场,均付出了极大的牺牲。他们用血肉之躯,谱写了一曲曲慷慨赴死、气壮山河的壮丽凯歌,在中华民族抗击外侮的史册上矗立了一座座永恒的精神丰碑。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抗日殉国将领的事迹多见于各种报刊,但系统介绍国  相似文献   
62.
1945年8月,毛泽东有生以来第一次乘坐飞机,前往重庆参加国共两党和平谈判,新中国诞生前后,国民党空军频频袭扰、轰炸大陆,这让毛泽东强烈地感受到了来自空中的威胁以及建设一支人民空军的紧迫性、重要性,正在他的号召下,人民空军在朝鲜战场上与世界头号空中强国美国的较量中,迅速地壮大起来,从而让毛泽东由衷地希望亲近自己亲手缔造的人民空军,乘坐自己空军的飞机翱翔蓝天。  相似文献   
63.
1941年年初,抗日前方,战事正急。而国共两党突如其来的一场纷争,却让人们在震惊之余,嗟叹不已。这就是皖南事变。十天之内,国共双方兄弟阋墙,新四军9000余人的部队一战殆尽,军长叶挺被俘。至今留下的是周恩来“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的慨叹。而从此之后,人们关于皖南事变的回顾和反思里,再也少不了他的名字,时任新四军副军长的项英。尽管在皖南事变中,他死于国事,是死难者中新四军方面最高级别的将领。但关于他,关于皖南事变,留给今人的仍是种种疑云。  相似文献   
64.
庞国翔 《江淮文史》2009,(4):140-143
1942年3月21日,抗战陪都重庆《大公报》上发表《战后世界大势之轮廓》一文后,立即引起轩然大波。社会各界包括国共两党相关人士都对该文观点及其作者进行猛烈的抨击。而该文作者就是寓居江津县鹤山坪石墙院的陈独秀。此时已经64岁的陈独秀病魔缠身,面对这飞来之“祸”,  相似文献   
65.
陈岌 《南方文物》2004,(4):104-108
国共两党庐山谈判,是1937年6月与7月间在庐山进行的,是中国共产党为促成国共共同抗日而与国民党进行的两次谈判。虽然,庐山谈判没有达成共赴国难的协议,但为结成广泛的民族统一战线、推动全民抗敌御侮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相似文献   
66.
毛文君 《文史月刊》2004,(12):54-55
周恩来和吴国桢同为中国现代史上的重要人物,一位是中共的杰出领袖,一位是国民党的资深政治家。国共两党的政治对立并没有影响两人早年结下的深厚友谊,在长期的交往中周恩来还多次对吴国桢积极影响,争取他多做有利于民族和国家的事情。  相似文献   
67.
<国共关系与两岸关系丛书>中有言:"在20世纪的中国历史上,特别是在20年代以来的近80年间,国共两党关系曾经是一个重要问题;50多年来.两岸关系更是一个重大问题."然而,非常令人遗憾的是"长期以来,两个关系的研究却被视为险学和禁区,形成空白."这种非常令人遗憾的现象,从本质上看,是因为忽视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68.
1948年底至1949年初,随着国民党政治军事形势的急骤恶化,国民党党内求和呼声日益高涨,以李宗仁、白崇禧为首的桂系开始密谋反蒋和共,趁机打出了和谈的旗帜,并最终导致了蒋介石的下野与李宗仁的上台。随后,国共两党又一次走到谈判桌旁,举行了举世瞩目的北平和谈。  相似文献   
69.
窦应泰 《神州》2008,(8):86-89
周恩来密晤国民党要人的一些媒体传闻周恩来生前是否曾亲自前往南海?是否与当时国民党领导人进行过秘密的会晤?国共两党会晤的内容是什么?这些问题在事过40多年以后.仍然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话题。1996年1月,香港《南华早报》突然发表一篇来自祖国大陆的新闻.称:1963年冬天,国共两党的高层领导人.曾经在中国南海的  相似文献   
70.
舒展 《炎黄春秋》2002,(2):46-49
《大公报》1902年6月17日创刊于天津,直到今天仍在香港特区继续出版。如今它已度过跨越两个世纪的百年寿诞,这在中国乃至世界报业史上,算得上是一大奇观。评说与考证《大公报》领导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的《百年沧桑》,作者是中国杰出的政论家、《大公报》总编辑王芸生先生的哲嗣王芝琛。我觉得对《大公报》是一份厚重的百年纪念贺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