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2篇
  免费   2篇
  1084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39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49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79篇
  2011年   68篇
  2010年   81篇
  2009年   57篇
  2008年   75篇
  2007年   58篇
  2006年   52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54篇
  2003年   70篇
  2002年   71篇
  2001年   43篇
  2000年   48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近年来在中国开展的植物考古研究展示了了解以前所知甚少的食物生产系统的广阔前景。知识的欠缺与华北地区作为农业起源的一个主要地区和世界上时间延续最长的一个农业系统这一事实尤其不相称。全国范围的综合研究显示,中国的农业分为南北两个部分,迄今为止两个地区发现的最早的栽培作物,都可以追溯至公元前8000-前6000年前(校正年代)。但是,最好的植物遗存材料大多局限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我们的植物考古学研究,通过透视河南西部伊洛河流域这一独立地理单元的植物的历时性变化,揭示了华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历史进程。伊洛河地区是黄河流域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原生文明之一的夏、商、周王朝赖以发生的摇篮(图一)。了解任何一个地区农业发展的第一步,就是建立对有可靠出土背景的植物加以直接测年的年代序列。  相似文献   
92.
商前期青铜斝铸造工艺分析与模拟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斝是一种酒器,夏代晚期已有出现,盛行于商到西周早期。关于斝的铸造工艺,前人也曾做过一些相关研究。我们通过对出土斝范的考古调研、对铜斝的实物考察和对其铸造工艺的模拟实验研究.认为黄冈博物馆所藏商前期铜斝是采用典型的三分法制作的。斝腹部凸起的棱角分明的兽面纹和柱帽上的涡纹,是在范面上制作出来的;斝腹芯和鏊芯是由芯盒制作而成;铸型不糊草拌泥也可单独阴干、焙烧并用于浇铸。  相似文献   
93.
考古出土实物研究表明,商周青铜器铭文制作,通常是先雕刻正阴字铭文模,然后翻制反阳字铭文活块泥芯,镶嵌于主体泥芯合适位置组成复合泥芯,最后在浇铸青铜器时一并铸成于器物内壁上。复制具有151字铭文的西周晚期青铜颂鼎,整体采用失蜡铸造工艺,铭文制作借鉴商周青铜器陶范铸造的相关工艺,多次翻制制作一块铭文蜡片,嵌入模具型腔后翻制整体硅橡胶泥芯,获得了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94.
贾双喜 《收藏家》2008,(7):47-52
青铜器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精华,并以制作精良、气魄雄伟、技术高超享誉海内外。它还作为一种权力和地位的象征、一种记事和耀功的载体而流传干世。在上个世纪初,照相技术还没有出现之前,人们要想欣赏和描述青铜器形制与纹饰,所采取的手段之一,就是以墨传拓青铜器全形,即在拓纸上传拓出立体的青铜器形制与纹饰。  相似文献   
95.
张林 《贵阳文史》2008,(6):88-90
毛公鼎是西周晚期宣王时(公元前828—782年)的一件重器,金文的经典名作。腹内铸有铭文32行499字,因作者毛公而得名,是现存青铜器铭文中较长的一篇。器高53.8厘米,口径47.9厘米。器形为大口,半球状深腹,兽蹄形足,口沿上树立形制高大的双耳,浑厚而凝重,整个器表装饰十分整洁,显得素朴典雅,洋溢着一股清新庄重的气息,反映了西周晚期文化思想的变革。  相似文献   
96.
张婷 《文物世界》2008,(3):7-10
青铜盘是商代重要而常见的铜器。目前出土和传世的商代青铜盘共有30件左右。这些铜盘绝大多数没有器耳,多为宽沿,腹部或深或浅,均有罔足,圈足或高或低,个别铜盘还有假腹(图一)。青铜盘的用途,文献上已有明确的记载。《礼记·内则》说“进盥,少者奉檠,长者奉水,请沃盥,盥卒,授巾。”段玉裁在《说文解字》的注中也说“承盘者,承水器也”。古人在祭祀和宴饮都要行沃盥之礼,以昭显其清洁。青铜盘是水器,常与匹搭配使用,用匝往手上浇水,盘放在手下面承接洗过手的弃水。  相似文献   
97.
中国古代青铜器因收藏环境改变引起青铜器不能稳定存在的;或因地下墓葬塌陷、地层变化使青铜器被挤压变形、撞击使青铜器残破或缺损的;青铜器存在有害锈等可发展病害,影响完好存在的;青铜器表面被附着物覆盖,需要研究覆盖物下的文字、花纹等科技信息的;都需要进行修复,青铜器修  相似文献   
98.
张懋镕 《文博》2008,(5):19-24
本文从分析一件定名有争议的青铜器--伯湄父簋入手,认为青铜器的定名是个十分复杂的问题,不能孤立地看待某一件器物,必须了解这一类器物发展、演变的全过程,以及它与其它器物(同出的陶器和其它铜器)的关联与区别,才能把握住它的性质,给它以正确定名.利用这些定名原则与方法,本文总结出包括伯湄父簋在内的豆形簋的基本特征以及它与豆的区别,认为伯湄父器是簋而不是豆,并据此分析了其它几件定名上有争议的青铜器.  相似文献   
99.
张婷 《文博》2008,(3):79-83
从商代中期起,动物纹饰开始装饰在青铜盘上.这些动物纹饰可以分为写实动物和幻想动物纹饰两种.写实动物纹饰包括鱼纹、龟纹、虎纹和鸟纹;幻想动物纹则有龙纹和饕餮纹两种.这些动物纹饰有着不同的形态和搭配,除了其中的水族动物纹饰和青铜盘是水器有关外,它们可能还与宗教祭祀有关,象征着死亡和转化.  相似文献   
100.
文物修复是对文物的再发掘、再认识,应体现文物的历史性、艺术性。保护修复的材料不应对文物带来损害,并尽可能延长文物寿命;文物修复应具备可逆性及材料的兼容性。文物保护修复是涉及多学科领域的综合门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