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5篇
  免费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91.
景区     
《风景名胜》2010,(3):82-83
湖北:武汉东湖举行2010中国梅花节 为了挖掘和丰富东湖及梅花文化的内涵,展现武汉人民傲霜斗雪的梅花品格,提升东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2010年中国武汉东湖梅花节于2010年2月6日至3月8日在东湖梅园举办。届时将有众多珍稀品种的梅花等待游人前来观赏。  相似文献   
92.
应该要问政府是否给了居民放心消费的环境:不要把消费绑定在车市、楼市上,而应该发展参差多态的服务消费品种  相似文献   
93.
康晶  耿艺 《中华遗产》2010,(1):160-160
“龙睛”是金鱼的一个很有特色的大品种,俩眼球特大,左右凸出,后来又发展出“蝶尾”品类,尾长且宽大,在水中游动时如翩翩起舞。如果稍加注意就会发现,我们的剪纸、年画上出现的金鱼基本上都是照这个体态描画的。据说,这种金鱼因为眼球凸出,好似想象中的龙的眼睛,才得名“龙睛”。与中国人的图腾“龙”沾上了关系,自然不是寻常鱼可比,它不但足中圈金鱼最具代表性的品种,甚至一度成为金鱼的通称。  相似文献   
94.
新疆红钱因其少而珍,因其繁(指版式版别)而趣,因其正(指纯铜质)而招人喜爱。正因为如此,吸引了广大红钱爱好者及学者不断地探寻、发掘、整理、研究,从而发现了许多珍稀品种。然而,近年来,不断有“异版”、“新品”红钱见诸于各钱币杂志,有些品种甚至被作者称为“出谱品”。笔者想就此问题谈谈个人看法,与同道商榷。  相似文献   
95.
石红 《文物世界》2006,(5):42-48
梅瓶是唐以后古代南北瓷苑中常见的一种器皿,特征是小口,短颈,腹修长,近底处微外撇,全器成修长优美的S形曲线。最早出现于唐代,宋辽时期较为流行,并且出现了许多新品种。关于梅瓶,一说以为是容酒的器皿,又称为“酒经”或“经瓶”。宋人赵德麟《侯鲭录》卷三记载:“陶人之为器,有酒经焉。晋安人盛酒以瓦壶,其制小口颈,环口,修腹,受一斗,可以盛酒。凡馈人牲,兼以酒置,书云酒一经,或二经,至五经焉。他境人有游于斯邦,不达其义,闻五经至,束带迎于门,乃知是酒五瓶为五经焉。”上海博物馆收藏有两件磁州窑梅瓶,上书“醉乡美酒”和“清沽美酒”,可知宋代时梅瓶确是用于盛酒的。  相似文献   
96.
晓闻 《成都文物》2006,(2):18-18
所谓梅瓶,是造型为小口,短颈,丰肩,瘦底,圈足的一种瓶式,因其瓶体修长,故亦称“经瓶”。由于口小只能插一梅枝而得名梅瓶。梅瓶的品种自唐创烧以来,作为一种传统的瓶式,各时期均有多个窑口烧造出品种丰富的器物。五代越窑梅瓶的特点是一般偏矮,长颈,多小口外卷,底部较小。宋代的磁州窑梅瓶是当时典型的名贵品种。宋代梅瓶形体修长秀丽,小口外翻,短颈瘦肩,圈足细小。元代梅瓶丰满圆润,清秀挺拔,肩部溜圆,比宋代丰满,圈足比宋代放大,外撤。明代梅瓶,颈部细、直而较长肩部超宽渐平直,圈足更大。至清代肩部更加平直,因形状造型比例不当,给人以不谐调、不完整的感觉。各时期的梅瓶造型中,元明梅瓶的造型尤为精巧,更胜一筹;尤其明代梅瓶的烧造已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相似文献   
97.
鸡年话鸡     
2005年是农历乙酉年,也称鸡年。鸡在民间被视为吉利的象征,深受人们喜爱。  相似文献   
98.
夏日和朋友到南疆去采风,在和田地区喀拉喀什(今墨玉县)吐外特穷克里乡集市上,见老乡手拿一小陶罐里装满钱币,并把它买下,事后得知,是老乡翻修旧宅,在房屋附近取土时得到的。陶罐为夹砂红陶,已破残,全部钱币锈蚀比较重,经过整理,一部分保存比较完好。这批窖藏版式比较多,主要为面“五铢”素背钱,而另一部份无素背,是轻而薄的“五铢”小型钱。现根据内廓、外廓、肉、穿、面、背、重量将其分为九个类型三十个品种(图见封三)。  相似文献   
99.
声音     
《中华遗产》2012,(2):8-9
“龙过去、现在、未来都应是中华文化的象征。” ——美国卡尔顿大学教授赵肩光说,一个国家的代表形象要有稳定性和历史感,中国有史以来国际公认的代表形象就是“龙”。可是近年来这庞然大物被自己的子孙逐步缩小了,特别是在国际场合,中国媒体乖口有关机构不敢理直气壮地亮出龙的形象.生怕外国人误解中华,理由是“龙在西方是邪恶的”。主张...  相似文献   
10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