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7篇
  免费   0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46篇
  2013年   164篇
  2012年   248篇
  2011年   175篇
  2010年   78篇
  2009年   102篇
  2008年   118篇
  2007年   74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5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黄椿 《民俗研究》2008,(1):104-110
当我们陷入“发展与环保”的困境,而不得不引入西方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时,我们可曾回头看看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看看是否有可供借鉴的智慧?本文通过布依族自然村寨——大盘江村的两个案例,肯定地告诉我们:有。  相似文献   
992.
中国"儒家社会主义"论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盛邦和 《史学月刊》2007,1(4):109-115
“儒家社会主义”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一席,与西欧和俄国的空想社会主义相比,诞生时间早、经历时间长,对古今中国的影响恒久深远。儒家社会主义理论包括其高端纲领——大同社会论,及其低端纲领——小康社会论。“儒家社会主义”是宝贵的民族精神遗产,既有其理想的光辉,又有其空想的色彩。历史证明,惟有科学社会主义与和谐进步的科学发展理论方为当代中国践行必胜的思想道路。  相似文献   
993.
谷玲 《攀登》2007,26(3):88-91
20世纪80、90年代以后,经济全球化成为支配世界发展的新趋势,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利益不一致更加凸显,各国之间的经济摩擦日趋激烈。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以反倾销、反补贴、反保障措施为主要手段的贸易摩擦已成为各国经济发展中“没有硝烟的战争”。面对伴随着中国和平崛起而出现的这一历史现象,必须抓紧制定出相应对策,建立相应的应对机制。  相似文献   
994.
一、哈密历次志书编纂回顾。(一)解放前志书概述。富饶美丽的哈密自古以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虽处西部边陲,但与祖国内地的联系却很紧密。从遥远的古代起,勤劳、勇敢、朴实的各族人民就生产、生活、繁衍生息在这块绿洲上,创造了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其中地方志文化为保存哈密地区文明史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995.
一.2006年江西省文物工作回顾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江西省文物事业推进发展、全面丰收的一年。全省文物工作者在江西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发展为主题,以加强文物保护利用与发展博物馆文化为主线,以法制建设为突破,进一步夯实基础,开拓创新,保持了江西文物事业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  相似文献   
996.
李君如 《百年潮》2007,(1):62-63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在阐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时候,深刻指出:“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中共中央提出这一重大战略任务,不仅有科学的理论根据和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有充分的历史根据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997.
解少楠 《中国土族》2007,(3):I0004-I0005
八月的土乡麦浪翻滚,八月的土乡油菜飘香。8月8日,由青海土族研究会主办,互助土族自治县承办的青海省第六届土族安召纳顿节在山川秀美的“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互助土族自治县丹麻镇隆重举行。[第一段]  相似文献   
998.
论构建和谐社会的民生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生民利是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马克思主义利益观,高度重视民生民利。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要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理念,着力化解各阶层利益矛盾,引领人民群众共建共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999.
目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好的,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分析问题的成因,对高校和谐校园建设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如何优化的问题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000.
郭栩东 《神州民俗》2007,(11):64-66
遗产旅游可以唤醒人们的文化意识,从而促进社会和谐,增强民族自豪感,并且使遗产自然状态存在的乡村的人们通过遗产保护而提高社会参与意识。遗产旅游需要分别精华与糟粕,社会应该是不断进步的,惟有精华才值得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以为越古远越值钱、越稀少越值钱的遗产价值观是不足取的;以杂糅的形态或纯粹模仿的形态来作为重点保护遗产的倾向,是不符合遗产保护精神的。遗产旅游既要改造它所存在的不合理的社会生态环境,又要促使这些事象在保留自己的特质和精华的同时,也改变自己适应环境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