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篇
  免费   0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古谚日:“梵净山兮九十九条溪,谁人识得到兮,金子、银子用撮箕”。这首民谣道出了佛教名山——梵净山的神秘,也暗示梵净山有取之不竭的宝藏。其中梵净山“团龙贡茶”和“中国茶树王”就尤为神奇。  相似文献   
32.
韩金红 《旅游》2005,(3):62-67
济源,曾经是夏王朝的都城。中华民族的许多创世纪传说和神话故事,如皇帝祭天、女娲补天、大禹治水、后羿射日、愚公移山等都发生在这里。历代皇帝、将相和文人墨客来游者甚多,白居易盛赞"济源山水好",乾隆皇帝称誉"名山胜迹"。使人惊叹的是,在这样一座不大的城市里,竟然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正是带着对济源深厚文化底蕴探究的向往,在两年中8次到济源走访拍摄历史文化遗迹。  相似文献   
33.
《文史天地》2003,(1):63-63
黄山:相传黄帝在此炼丹修道而得名。神农架:相传神农氏曾在此尝百草,因峰陡壑深,乃搭架上下采药,因之得名。庐山:西周时,匡氏七兄弟在庐山隐居,以草庐为居,故称庐山。武夷山:为纪念唐尧时代彭祖的两个儿子彭武、彭夷,故称武夷山。五台山:因有五座耸入云霄的高峰,峰顶平坦宽阔,如垒土之台,故称五台山。九华山:因大诗人李白见此山秀异,九峰如莲花,得名。峨眉山: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望见两山相对如娥眉,故称峨眉焉。”普陀山:梵文的音译为小白花山。华山:《水经注》:“五峰环耸,远而望之若花状”,故名。雁荡山:…  相似文献   
34.
天目山考     
天目山是江南名山,古称浮玉山,历史悠久,内涵丰富。与天目山有关的名词有浮玉山、天目山脉、天目山区、天目山中山、天目名山、东天目山、西天目山、南天目、北天目等等。天目山作为客观实体与人发生关系,并不断地被人利用,被人认识,其名称和内涵也随时间而变化,弄清楚它的历史面目非常困难,但了解掌握天目山的历史,对促进天目山区的环境保护、经济开发和旅游发展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35.
方韬 《旅游纵览》2008,(2):54-55
<正>10月1日清晨5点30分,《旅游纵览》天津工作站的记者们带领30多人的旅游团队乘坐大客车从天津出发,奔波4个多钟头,行程380多公里,到达河北省平山县城。此行的目的便是  相似文献   
36.
名山旅游地的空间竞争研究──以皖南三大名山为例   总被引:32,自引:2,他引:30  
本文分析了名山旅游地的特点和影响其空间竞争的因素,以皖南三大名山为例,讨论了名山旅游地空间竞争的特点和竞争策略。  相似文献   
37.
名山大川往往都是集聚天地灵气之地,湖南通道的神仙洞就悄然藏于这样的山壁之中,这里常年雾气缭绕,让人不由得怀疑是否真的居住了仙人,神仙洞之名不胫而走. 这里有丹霞地貌中为首的巨型风化洞穴,重叠的峰峦,茂密的植被,许多幽静的巷谷,百年岁月的古刹,无论你是虔诚的朝圣者,山水风光的爱好者,抑或是森林地质的好奇者,在神仙洞都会得到满足.  相似文献   
38.
明代科学家徐光启《甘薯疏》写道:“薯有二种:其一名山薯,闽、广故有之;其一名番薯,则土人传云近年有人在海外得此种。”前者为我国本土所固有的,古籍称薯、藷、薯蓣等,晋嵇含《南方草木状》称“甘薯”(与今“甘薯”名称所指有所不同);后者是从海外异域传入的。  相似文献   
39.
十多年前曾上过武夷山,知道那里有座天游峰.拔地而起.高峻险异,登山之道如同云梯天挂;也知道有条九曲溪.转流群山中.清澈冷冽.顺水放筏如滑行于白练;还知道除了玉女峰、大王峰、鹰嘴岩等名山奇崖之外,大竹岚的林涛与蛇园也是永生难忘的。总之,“三三秀水清如玉.六六奇峰翠插天”的武夷.确令游人忘情其间!  相似文献   
40.
著述等身,被誉为清代西南巨儒的贵州独山兔场人莫友芝,屡试不第之后,遵循其父——清代后期西南地区的文化大师——莫与俦“若辈寂寂守牖下,不以此时纵游名山大川,遍交海内英儒俊彦以自广,恐终成固陋耳”的劝诫,9次进京,游历于江、淮、吴、越之间,遍交英儒以自广。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莫友芝在琉璃厂书肆搜购古籍时,偶与翰林院侍讲学士曾国藩相遇,寒喧之后,谈论汉学门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