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0篇
  免费   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诺贝尔自传:几乎把毕生精力都献于科学事业的诺贝尔,写过一篇短而精的自传,全文不到80个字:阿·诺贝尔,呱呱坠地之时,小生命差点断送在仁慈的医生手中。主要美德:保持指甲干净,从不累及他人。主要过失:终身不娶,脾气不佳,消化力差。唯一愿望:不要被人活埋。最大罪恶:不敬鬼神。重要事迹:无。  相似文献   
152.
刘冬 《福建史志》2004,(5):42-45
在畲族的社会发展进程中,很少有名人出现,倒是有一些异族的名人,他们的所行作为与畲族连在一起.对畲族历史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3.
汉章 《收藏家》2004,(7):61-62
北京2004艺术品春拍,中国书画成交价格持续火爆。尤其引人注目的是过去多出现在古籍善本中的名人书札大量上拍于书画专场,并受到热烈追捧。中国嘉德黄宾虹致陈景昭书信16页(15×20厘米),底价7万元人民币,以27.5万元成交。华辰拍卖徐悲鸿致郭有守书信仅2页(43.8×25.6厘米,无封,图1),底价6万元,竟以23.1万元成交。有人叹谓:贵哉,名  相似文献   
154.
人民币是我国法定货币,是几千年中华钱币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融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于一体,集历史、艺术、美学、工艺于一身,内容涉及国家大事、民风民俗、伟人名人、名胜古迹、书法雕刻、冶金铸造等多个方面,知识面广,文化内涵丰富。无论从钱币实物角度,金融经济角度,艺术审美角度,历史文物角度,  相似文献   
155.
魏英杰 《风景名胜》2008,(10):30-30
事件最近,安徽和县计划投入数千万元,打造全新的"陋室园"。"斯是陋室,惟吾德薯。"唐朝著名诗人刘禹锡任和州(今安徽和县)刺史时的住所,因为他的这篇《陋室铭》而一举成名。现存陋室为清乾隆年间知州宋思仁重建。20世纪八十年代由地方政府拨款修  相似文献   
156.
陈子凤 《收藏家》2008,(7):33-37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随着上海的开埠,外资的涌入和新文化新思潮的由外渐进,上海成了中国的经济和文化中心。各地的商人和文人纷纷云集于繁华的上海,怀抱着各自的梦想,想在此地寻找机遇,开创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当时浙江湖州就有一批,如吴昌硕、王一亭、周庆云、刘承干、沈醉愚、张石铭、庞莱臣等,他们在上海都颇有名望。  相似文献   
157.
耿承山 《旅游》2002,(12):38-39
1895年徐悲鸿出生于江苏宜兴屺亭桥镇.父亲徐达章是当地有名望的画师。受到家庭的熏陶从小喜欢绘画,并在谋生的艰难岁月中,练就扎实的传统文化和绘画基础。  相似文献   
158.
创建于1938年,为教育青年抗战救国而诞生的贵阳私立清华中学,在十分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几年时间就办成贵州省中学中声誉远播、家长争相送子就读的上乘学校,这除了有一支以清华大学研究生、毕业生为主体的教师队伍外,还与当时许多热心教育事业的专家学者、社会贤达、民国政要的关心、支持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59.
晋厚 《收藏家》2002,(5):52-53
继张大千画展后,海峡两岸历史博物馆与何创时书法艺术基金会携手举办题名为“人间四月天”的中国近代名人书法展,于3月20日在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向观众开放。  相似文献   
160.
白谦慎 《收藏家》2002,(8):40-45
1914年,张充和生于上海。其时其地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均具有极重要的意义。上海是中国近代以来最大的开放口岸,也是中国东南的经济文化中心。中西文化的重要交汇点。张充和出生后4年,新文化运动便兴起。这是一个充满危机和生气的时代,一个中西冲突、新旧交替的时代。张充和的家庭就是这个时代的一个缩影。张家祖籍为安徽合肥,曾祖张树声,曾任两广总督。辛亥革命后,张家迁到苏州。虽说祖上为旧式官僚,张充和的父亲张冀牖却是一位开明的教育家,他在苏州办学校,倡导新式教育,所办乐益女中,曾聘请张闻天、柳亚子、叶圣陶、匡亚明等任教。而张充和自幼在合肥的祖母家接受传统教育,9岁时由吴昌硕弟子、精于楚器研究的考古学家朱谟钦(拜石)先生指导,学习古文和书法,16岁回到苏州。苏州自明代以来就是中国文人文化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