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1篇
  免费   2篇
  603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46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50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41.
2005年,为配合瀑布沟水电站建设而进行的石棉永和墓地发掘中,共发现和清理了14座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出土各类随葬器物270余件,包括铜器、陶器、铁器、银器以及玉、石、骨器等,初步推断墓地年代为战国中晚期。此墓地材料对于研究大渡河、安宁河及金沙江流域与古代巴蜀文化和滇文化、夜郎文化之间的交流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2.
《文史博览》2006,(7):41-41
由国家文物局指导,中国文物报社和中国考古学会主办的2005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活动入选“十大发现”的项目分别是:浙江嵊州小黄山遗址,湖南洪江高庙遗址,贵州威宁中水遗址,河南鹤壁刘庄遗址,福建浦城猫耳弄山商代窑群,山西绛县横水西周墓地,陕西韩城梁带村两周遗址,江苏句容、金坛周代土墩墓群,河南内黄杨庄汉代聚落遗址,山西大同沙岭北魏壁画墓。  相似文献   
143.
2007~2008年在淅川县马川墓地发现了近百座东周墓。墓葬保存基本完整,其中以118号墓的规模较大。该墓为带墓道的长方形多台阶竖穴土坑木椁墓,由墓道、墓室两部分组成。墓内有一椁三棺,出有陶器、青铜兵器、铜铃及料珠、玛瑙珠等遗物。该墓年代应为战国早期,墓主人为卿大夫级。  相似文献   
144.
2007年6月至11月,为配合湖北省荆门220千伏南桥输变电站工程建设进行了龙王山新石器时代墓地考占发掘,发掘面积1700平方米,共发掘清理大溪文化至屈家岭文化时期的墓葬203座,出土器物逾万件,质地有陶器、玉器等。这批墓葬的规模及随葬品数量的多寡不一,显示当时的社会分化情况已十分明显,为研究长江中游地区史前时期大溪文化与屈家岭文化之间的关系以及史前文明进程提供了十分宝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145.
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对新疆小河墓葬出土的毛纺织品进行形貌观察,并采用红外显微镜对样品进行测试,对出土自不同地层墓葬的样品归类分析讨论。本研究的目的是补充文物数据库;初步讨论了小河墓葬出土毛制品的保存状况;以小河墓地为例,讨论了墓葬位置对毛纤维老化状况的影响。结果显示:新疆小河墓葬出土毛织品的埋葬位置对毛织品的劣化状况有较大影响。劣化形式表现为:纤维横向、纵向的裂痕;红外光谱中酰胺Ⅱ带与酰胺Ⅰ带吸收峰峰高比值的变化;纤维上附着的结晶物推测为雨水或地下水带入的结晶盐。  相似文献   
146.
牟笛 《江汉考古》2014,(1):102-112,93
夏饷铺墓地出土青铜器对探讨西周时期古鄂国的历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其表面普遍存在各种类型的腐蚀,妥善保存是开展科学研究的前提。基于此,利用pH计、超景深三维视频显微镜、拉曼光谱(Raman)及金相显微镜等分析方法,对此批器物的腐蚀环境及产物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墓群出土青铜器优先腐蚀富铜相,富锡相较为稳定,因而抗腐蚀能力强,整体保存情况较好。相对先进的冷加工退火处理技术,致密的锈蚀分层,中性、贫氯的埋藏环境,是其保存情况较好的主要原因。其锈蚀产物多为无害锈,但是性质较为活泼的PbO在锈蚀产物中占有一定比例,因而在进行保护时应使用机械方法除去青铜器表面附着的土锈及PbO,使其保存于干燥、缺氧的环境中,且应避免与氯化物、硫化物、氢氧化物等腐蚀性较强的物质接触。  相似文献   
147.
江陵九店墓地是东周时期一处由多个人群(或家族)共同埋葬的公共墓地.甲组墓中多随葬磨光黑陶器不见陶鬲,墓主为春秋早中期楚势力进入以前当地土著人群,内部包含若干分支,春秋晚期以后完全楚化或为楚所灭.乙组墓中可见相同的楚文化传统,春秋晚期开始出现在九店墓地.根据空白地带、墓向、墓位排列方式可将其划分为若干小区.社会基层组织以血缘关系为主导,但亦呈现出地缘化趋势.此外九店墓地甲、乙组人群不同的发展脉络亦反映出东周时期楚国势力在江汉地区的兴衰变迁历程.  相似文献   
148.
2002年和2008年,为了配合西气东输工程建设,宁夏回族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中卫市文物管理所对常乐汉代墓地进行两次考古发掘,共发掘汉代墓葬46座,其中,5座西汉中晚期土坑墓人骨颅面部形态具有明显的欧罗巴人种特征。墓葬形制、随葬器物及葬式显示欧罗巴人群与中原移民高度融合。该墓地发现的有欧罗巴人种特征的个体,是迄今发现的最早进入黄河上游的西方人群,对研究汉代边疆居民构成以及民族融合与交流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9.
曹家庄墓地位于山西蒲县蒲城镇曹家庄村,时代介于战国中期至新莽时期。通过对该墓地随葬动物的分析,得出如下结论:随葬动物以羊为主,次为猪和鸡,鸡在汉墓中的使用频率较高;随葬动物的组合方式反映出其半牧半农的经济类型;多以牲肉随葬,所使用的部位主要为前肢,不用头、蹄;战国墓葬中随葬牲肉的性质可能与文献记载的“苞牲”有关;西汉武帝后期墓葬的用牲方式与匈奴墓随葬头、蹄的习俗有明显区别,应是对原有土著习俗的因袭,若其族群确为匈奴人,那么用牲方式的变化应是其汉化的重要表现。  相似文献   
150.
2006年冬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等单位发掘重庆市开州区龙家坝墓地,清理了1座保存较好的带把刀形砖室墓,出土了一批精美的酱色釉陶,为研究峡江地区两汉时期埋葬制度增添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