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7篇
  免费   0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68篇
  2013年   54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热词     
《南方人物周刊》2011,(42):18-18
高薪贫困症 高薪贫困症是都市白领群体特有的焦虑症之一。从社会学角度来说,它可以理解为白领薪水高,但因为各种过高的债务和生活成本,常有收入不抵支出的“相对贫困”,及由此带来的紧张焦虑感:  相似文献   
42.
在我国,教育叙事研究作为一种崭新而有效的研究方法,因其普适化的特点而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亲睐,教育叙事研究成果层出不穷。本文对有关教育叙事研究的缘起、概念、性质、特点、视域,及人们对其的质疑与辩解等几个方面的文献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43.
正《语文园地》这一版块,是小学语文人教版实验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以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信心为主要目标,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成为学习语文的有心人。对于"语文园地"的这种编排,教材审查意见中这样评价:"从名称到内容,彰显特色,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综合性、趣味性强。从学生角度出发,激励儿童进行语文实践活动。如‘我的发现’能激发学生主动发现语文汉字特点,主动探究规律;‘展示台’引导学生利用各种途径学语文,用语文,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使学生也成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因此,准确把握《语文园地》中各部分的教学要求,是我们高效完成其教学任务的重要前提。现就在教学中出现的一些现象,谈谈如何准确把握《语文园地》各部分内容的教学要求。一、引导发现,注重兴趣激发"我的发现"这一栏目,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主动发现  相似文献   
44.
情感在青少年道德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加强情感教育迫在眉睫。体验、角色模拟、道德叙事等方法的恰当运用,有助于青少年形成正确的情感反应,发展情感调节能力,成长为一个情感健康的人,从而使情感教育达到道德教化的效果。  相似文献   
45.
消费者行为是指消费者为获取、使用、处置消费物品或服务所采取的各种行动,包括先于且决定这些行动的决策过程。生产系统的目标功能就是为客户提供可交换的满意的产品、服务。本文将以迪士尼为例,从消费者行为的需求、知觉以及满意度这几个特定角度来阐述迪士尼的生产系统,进而探究迪士尼乐园成功的因素。  相似文献   
46.
"丁戊奇荒"是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历来备受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成果硕硕,多以高屋建瓴的方式把握整体,鲜少微观考察,更缺乏对灾荒中身处社会底层的个体生命的关注。因此,如何将其纵深发展,取得更大的理论创获,是"丁戊奇荒"研究的新课题。以留存在山西省阳城县乡间社会的、记载"丁戊奇荒"的民间碑刻为研究材料,以灾民的身体侵害变故以及遭遇变故后民众的身体伦理变化为考察对象,着力将灾民的身体重新放入其发生变化的历史文化土壤之中,关注身体与社会历史文化之间的互动。为了更加深刻地呈现这种变动,进一步引入叙事理论,就灾荒与叙事等理论核心要素之相互关系开展更为深入系统的研究,尝试实现从灾荒叙事向身体叙事视角的转换。  相似文献   
47.
当代民俗学的语境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学界和公众对民间话语的兴趣剧增,叙事和地方性知识变得日益重要。普通人的民间话语作为权力的工具,越来越多地显现在公共文化中,创造了舆论关注的亮点;在健康与法律等诸多领域,民间话语的地位和价值已经得到了共识性的认可,"民间话语转向"导致了认识论的革命。在此社会变革的氛围中,民俗学急需处理与民间话语相关的"为与不为、能与不能、该与不该"的问题,思考怎样扮演真实的、想象的和潜在的角色,来促进文化与社会的改变。  相似文献   
48.
关昕 《民俗研究》2016,(5):64-72
地方庙宇的发展变迁是讨论当代社会公共场域演进的必要议题。当代北京东岳庙的变迁历程展现了"民俗博物馆化"和"制度宗教化"两条演化脉络,再生的博物馆与宗教组织分别在各自的话语体系中译解着传统,对空间进行重构。两条脉络在同一空间里的交流与合作、碰撞与冲突,既映射着社会发展模式的多种路向,也关联着不同的科层治理结构和组织权责,体现了对"国家"的路径依赖。从庙宇的演进历程中,可以提供一个理解中国社会公共空间变迁与重组复杂机制的视角。  相似文献   
49.
在西方,民族意识是在文艺复兴之后伴随着宗教意识的衰落而发展起来的,并逐步取代宗教意识而成为联结社会成员的主要纽带。随着西方资本的跨国扩张,欧洲民族意识很快演化为极端民族主义——殖民主义。殖民主义利用民族主义的集体性所进行的大规模殖民,使得殖民地民族的意识觉醒,并逐步发展为反殖民主义的民族主义。印度后殖民批评家查特吉(Partha Chatterjee)认为,霸权主义与恐怖主义是民族主义在当代的两种表现形式,其共同特点就是把“民族”这个范畴本质化而没有认识到其中的构建性质及民族叙事固有的矛盾性。关于民族主义造成现代民族国家之间的不平等权力关系以及由此引发的暴力冲突,查特吉在后殖民民族主义研究“三部曲”中已经谈得很多了。本文从民族叙事本身的矛盾性出发,揭示民族叙事在构建统一体的过程中对于差异的忽略,进而审视民族主义如何“复制”了殖民主义不平等的权力关系,对疆界内的少数群体及妇女构成新的剥削与压迫。  相似文献   
50.
王立 《文物天地》2023,(S1):91-95
随着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个性化的社交媒体势必将在文博传播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对舆论的引导也将从官方逐渐倾向大众。博物馆本位的宣传应学会将专业研究成果转化为具有时代逻辑的表达话语,以谦恭的姿态,真正走到观众中去聆听,才能正确了解并掌握舆论的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