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8篇
  免费   0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6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简论康有为的书学维新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方 《岭南文史》2001,(2):17-19
康有为不仅是近代政治改革家、学者.还是很有影响的书学家和书法家。他所著的《广艺舟双楫》是中国书学史上颇具体系、深寓创见的巨碑,将之拟为书学的《文心雕龙》也不为过。“是书于字学之源流正变,鳌然明晰,所论穿穴入微,多惊心动魄之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康有为的书学理论贯注着强烈的维新精神,这与他在学术上力主今文经学的经世观念与在政治上寻求变法改良的改革精神是互为一体,一以贯之的。  相似文献   
62.
王安石在《伤仲永》一文中,讲述了一个5岁便可指物作诗的神童方仲永的故事。巧合的是,王安石自己也恰有一个聪明绝世、堪称神童的儿子,他叫王雱。王雱,字元泽,生于1044年,即宋仁宗庆历四年。这一年,无论是对于北宋当局,还是对于那些忧国忧民的士大夫们,都是一个重要而特别的年份。这一年,宋与西夏达成和议,边境出现暂时的和平局面;这一年,"庆历  相似文献   
63.
翟新礼 《沧桑》2010,(5):118-120
李承之是宋神宗朝变法派的重要人物之一。他不仅担任过制置三司条例司检详文字、检正中书五房公事、权判司农寺等变法要职,而且参与了新法的制定,多次任察访使,监察督促新法的执行,为变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由于李承之与王安石等人的种种矛盾,其变法贡献长期隐而不彰。  相似文献   
64.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光绪变法,有雄心而无善策,很多事情操之过急。倘若能缓缓推进,在时间上熬死慈禧,结局也许会不一样。然而,历史没有如果。  相似文献   
65.
刘倩 《环球人物》2012,(28):85-87
欧阳修曾对他竭力提携,司马光曾是他的好友,最后都成为变法的反对者中国古代的变法者,大多没什么好下场。北宋王安石,便是其中之一。在文学上,他的才华毋庸置疑: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雅丽精绝、意境高妙。但是,作为政治家的王安石,后世对他却褒贬不一。赞赏他的人,视他为贤明宰相,"一代圣人";反对他的人,则称他是"元凶极恶",视他为北宋灭亡的罪魁祸首。有人托苏轼父亲苏洵之名撰《辨奸论》,称他经月不洗脸、不换衣,  相似文献   
66.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翁同徘在康有为、张骞等人劝告不宜久留京城的情况下,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离京归籍江苏常熟。缘由6月11日(农历四月二十三日),光绪帝正式颁诏,宣布《明定国是诏》,实行变法,从而揭开了“百日维新”帷幕。  相似文献   
67.
《周礼》被誉为"三礼之首",历代研究者对其看法差异颇多,尤以宋代学者最为显著,或有尽信周礼之学的,或有借周礼复古为名大行改革变法之事者,或有对周礼怀疑乃至斥责其为虚妄之言者,本文将两宋之时对周礼各持己见的学者观点总结起来进行比较,大抵可分为四派,借此一窥宋代经学的蓬勃生机。  相似文献   
68.
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社会变革的大时代。为了图强称霸,各国都先后程度不同地进行了变法。战国的变法运动自魏国开始,之后相继在各国轰轰烈烈地展开。魏国何以先他国而率先进行变法,这是由富国强兵的主观目的、狭小分散的地理形势、晋国改革传统的影响、政局稳定的保障以及魏文侯的决策与支持等方面的因素所决定的。分析魏国率先变法的原因,不仅有助于全面了解战国初期的局势,而且可以形成对历史上成功变法一般规律的认识与总结。  相似文献   
69.
关于战国吴起变法起始的年代,学术界存在不同的观点,其原因之一在于对"期年"的解释存在分歧.本文从文字训诂入手,对"期"和"期年"进行解释,认为"期年"具有"一年"与"十年"两义.并结合对典籍的文本分析,从而得出吴起变法之起始年代.  相似文献   
70.
杨槐  袁林 《新疆钱币》2005,(3):25-32
钱剑夫先生在《秦汉货币史稿》中说:“秦自商鞅变法,民富国强,其币制亦必有所更新。”①黄锡全先生在《先秦货币通论》中指出:商鞅第二次改革中“统一度、量、衡制,‘平斗桶(斛)权衡丈尺’,其中当包括有统一货币之内容”圆。我们结合史料对上述观点作了进一步探讨,初步认为:“调轻重”作为二次变法中经济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很可能是调整货币等级、开始发行一两型圜钱的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