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6篇
  免费   0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靳树鹏先生是《陋室漫笔》一书的作者,《陈独秀诗集》的编者之一。去年秋天,靳先生托友人将他的新著《陈独秀往事》的清样送给龚育之先生,请龚先生作序。龚先生回信,以对陈独秀没有深入研究为由表示辞谢,但对清样排印上的误漏提出了十数处校正,对文稿的编选提出了若干条建议,还同靳先生探讨了几个问题。靳先生表示感谢,并要求将这封信即作为《陈独秀往事》的一篇代序。盛情难却,龚先生遂对这封回信又作了补充和修改。下面发表的是改定的此信。信中几处附注,是靳先生加的。  相似文献   
122.
谢佐 《中国土族》2005,(2):33-34
上世纪之末,曾数次参加青海省人口学会组织的学术研讨会,也曾隐约记得学会会长汪文焕的女儿汪春燕参加过这样的学术研讨会,并有论文发表。光阴荏苒,近读汪春燕女士的近作《民族政策的发展与实践研究》一书,才知道汪春燕已经是青海师范大学的教授。再细读她关于这本书的写作过程。不禁慨叹:勤奋出才女啊!这部30万字的著作,作者历经三年的研究写作,终于付梓问世,其间辛勤耕耘于学苑的情景自不待言。全书共分八章,以章节目的构篇形式将作者的研究成果昭示于读者。从其谋篇艺术看作者,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位基于自己的研究成果在大学讲台上侃侃而谈…  相似文献   
123.
124.
长期以来被认为已亡佚的《诗说》被发现之后,引起了《儒林外史》研究界的广泛关注.已有几位学发表了他们的相关研究成果。学们对《诗说》本身的评价不一:有的认为吴敬梓虽然是伟大的小说家,但其经学研究水平并无卓杰之处;有的则认为吴敬梓与其挚友程廷柞一样,  相似文献   
125.
毛泽东诗词版本有两层涵义,一是指毛泽东创作的诗词,包括诗词手稿和发表在各种出版物上的诗词;二是指汇集、研究和翻译毛泽东诗词的出版物,包括诗词专集、注解本、手迹本、谱曲本、字帖刻印本和索引本,以及集中刊登毛泽东诗词的书刊等。本文涉及的主要是后者。这些书籍记载了毛泽东诗词的诸多信息,如文字形态、年代、版次、字体、行款、纸墨、装帧、内容的增删修改等。通过比较、辨析不同时期的毛泽东诗词版本及其变化,有助于了解、掌握毛泽东诗词研究的特点及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126.
毛泽东生前,曾在不同场合、从不同角度多次谈论过毛泽东思想,对毛泽东思想的宣传发表过不少重要意见。这些,对于我们认识毛泽东和理解毛泽东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现将有关毛泽东论述毛泽东思想的资料分为若干个题目辑录如下,供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研究有兴趣的同志参考。  相似文献   
127.
张仁斡  王林 《新疆地方志》2002,(2):49-50,53
拜读柏晓先生发表在《现代质量》2001年第6期的文章《哈密瓜的原产地域在吐鲁番》(以下简称《吐》)之后,只能将一些想法再次谈出来,与柏先生再商榷。  相似文献   
128.
王杰 《岭南文史》2002,(3):6-16
关于郑观应的研究,从1921年到2001年,出版了文集两部,论著3部,发表了论文160余篇(含澳门版《纪念郑观应学术研讨会文集》所收论文,台湾地区及海外未计)。如果说此80年的论作是“厚积薄发”的话,那么,2002年“纪念郑观应诞辰160周年学术讨论会”便可谓是花果琳琅、令人欣悦了。  相似文献   
129.
王建伟 《史学月刊》2008,3(1):116-124
20世纪20年代末期,专业史学期刊的出现是现代史学制度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此基础之上,民国史学在人才培养方式、学术表达方式以及传播方式等方面都有了新的变化.学术社群的凝聚力凭借期刊得到加强,史学研究的专业化、标准化、团体化趋势加快并有了实质性的内容,新兴的学术发表行为更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民国史学研究的整体形态.但处于动荡的社会中,期刊主办者受到各种客观、主观条件的限制,加之史学界内部派系纷争,沟通不畅,二三十年代的史学期刊常常处于困境当中.  相似文献   
130.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是毛泽东一生中所写的最后一首关于战争的诗,它纪实言理,气势豪壮,是一曲抒发今胜于昔的人间正道之歌,是“一首雄浑沉着的新史诗”(郭沫若语)。它使我们充分感受到毛泽东作为政治家深邃的哲学思想和作为诗人独特的风骚文采。关于这首诗的发表过程,说来还蛮有趣的呢。[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