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2篇
  免费   0篇
  13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21.
"东亚"既是一个空间性概念——即地理性、地域性的概念,又是一个时间性的概念——即历史性的和意识形态的概念。现代性的介入,使得"东亚"成为一个需要不断重新界定和检验的概念。区域东亚是知识"东亚"的理解和阐释对象,知识"东亚"是区域东亚在理论和知识上的抽象和提升。区域东亚在结构上具有封闭性、多元性的特征,在功能上又具有流变性和开放性的特征。知识"东亚"的命题集中反映了知识界的"中心-边缘"结构、各种知识背后的意识形态竞争和权力诉求。现代性和东亚的关系并不是一种单向度的"冲击-回应"关系,而是一种双向的相互建构的共生关系。  相似文献   
22.
孙永红 《神州》2012,(27):40-40
改革开放以来,不论是城镇还是农村的经济建设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在日增。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而"农家书屋"工程是一项由政府统一规划和组织实施的利国惠民工程,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性工程,  相似文献   
23.
杜赞奇的笑容很给力。眉毛胡子都运动起来,拥向那双精光四射的眼睛,向外界传达睿智和友善。  相似文献   
24.
吕微 《民俗研究》2013,(3):18-33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中国并行地发生了两场后来彼此相遇的“后现代事件”,其一是发生于民间社会的“民俗复兴”,其二是发生在民间文学一民俗学界的“范式转换”,当二者终于因民间文学一民俗学的“田野研究”而直接照面,它们各自最初并不明确的实践意义就通过双方的对话而逐渐显现出来,即:“民俗复兴”是世界范围内的后现代语境中,普通民众借助政治意识形态对文化差异性的承认而不自觉地表达的争取自由、平等权利的普遍性要求;而民间文学一民俗学学科的“范式转换”则并非仅仅是后现代知识氛围中马林诺夫斯基式的从文本研究到语境研究的认识方法论转型,同时也是从对“个体的人”的遮蔽到对“人的自由”之祛蔽的必然性论证,因而是自觉地践行的先验论即实践目的论转向。由此“民俗复兴”与民间文学一民俗学“范式转换”之间共同的实践目的(意义),就合逻辑地推导出“公民社会”的“古典理想”这一“未完成的现代性方案”(哈贝马斯),而康德启蒙哲学的“自由”理念(作为判断力范型),则为“民俗复兴”在实践上的合法性,以及“民俗复兴”(作为经验事实)与“公民社会”(作为先验理想)之间的先天综合在理论上的合理性,提供了辩护的可能。  相似文献   
25.
魏万磊 《安徽史学》2017,(6):86-93,125
梁启超积极应和一战后反省现代性思潮,在新文化运动后期撰述了一系列中国学术思想史论著,对儒学史与儒学进行重构诠释,从中可以窥见梁启超的思想意图和他所要建构的"新文化"建设方案。梁启超积极投入新文化运动,以清学的科学精神及方法将儒学的基本性质重新定义为"科学的情感哲学",重构儒学的思想系谱,对自先秦到晚明清初儒家义理体系进行了提炼,以阳明学的"事上磨练"作为这种"新道学"的习得途径,在此基础上与西方自然科学化合成"新文化",融合科学方法、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方向。梁启超用来建构"科学的情感哲学"的思想人物,基本与胡适相同,但归结出很不同的思想路线、旨归。  相似文献   
26.
宋全梅 《黑龙江史志》2012,(15):16-17,27
在文化强国建设中,史志工作者要深入弘扬方志文化,实现地方志事业创新发展。结合本区文化建设实际,着重从旧志整理、方志的现代性与传统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三个角度来阐明。  相似文献   
27.
《现代性与"她"字的认同》一文,对《"她"字的文化史》一书内容和观点有所误解。该书并没有将"现代性"与"西方性"加以割裂,只是不予等同看待、视为一物;也并无强调中国传统"内在动力"的特别动机,只是意欲凸显近代国人在语言文化问题上的"主体性"。此书重在揭示"男女平等"观念与"她"字创生和认同之间的历史关系,并无全面评价近代中国男女平等观念的任务,它从"男女平等"思想内在矛盾的角度,对那种绝对平等观念的不足有所指陈,并不意味着就要否认其在近代中国的积极作用和客观历史地位;"现代性"问题异常复杂,该书调和新旧认知的努力有理论探索性,它将"她"字问题置于近代国人的"现代性诉求"与西方语言、汉语传统和现实社会文化运动的多方互动关系中去把握的研究实践,也绝非通常所谓的"目的论"所能拘囿。  相似文献   
28.
傅斯年以进化观看待中、西方社会文化的演进,认为中、西文化虽遵循类似的进化轨迹,但属于两种不同的文化体系。在中国文化起源问题上,傅斯年由进化观促成的民族视角,提出了多元起源论主张,突破了传统史学中的中国文化同源论。他以汉民族的变迁为标准所做的中国历史分期,突破了旧史家依朝代的分界而做的自然分期,冲击了以王朝为中心的传统史学观念。傅斯年在自然科学观念影响下形成的以"史学即史料学"为主要内容的科学主义历史知识观,强调史料在史学研究中的核心地位,对于引导史语所治学的科学取向以及推动中国史学沿着科学实证的方向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这些是傅斯年在现代性观念影响下形成的史学思想的主要表现及意义,其局限主要在于他因将历史学自然科学化的强烈意愿,忽略了历史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差异及历史认识的相对性。  相似文献   
29.
吴楠 《攀登》2010,29(4):47-50,81
马克思现代性批判不是单向度的线性推进,而是在三个相互连接层面上的有序布展。其具体表现为:以异化劳动为尺度的现代性伦理批判;以分工为基础的现代性实证批判;以资本为核心的现代性本质批判。  相似文献   
30.
论政府在农民工现代性转变过程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民工现代性的实现对于农民的现代化以及人的现代化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现实中二元制身份的存在、组织化程度不高、游离于城市文明圈外等许多因素导致了农民工现代性的缺失。消除这些影响因素主要依靠政府在制度上加以保障,文化上积极吸纳,社会层面上增强认同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