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儒家思想和逆来顺受人物周刊:据说《生正逢时一屠岸自述》被您删了许多,是否为了笔下留情? 屠岸:也有。比如有位大诗人,我非常敬重他。他的夫人和我也是很好的朋友,我在书中都写到了。当年他们刚结合不久,诗人就被划为右派。他夫人没有因此而离开他,一直跟着他去了黑龙江、新疆。他住在地窨子里面,无援无助,几度想自杀,如果没有他夫人,他可能就死了,也就没有他晚年的复出与一段辉煌。  相似文献   
42.
马丁·路德是16世纪宗教改革中的关键性人物,在反抗暴君理论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反抗暴君问题上,他的立场经历了显著变化:最初,路德的"两个国度"划分导致了反抗世俗统治者问题的出现,但与此同时,他又反对民众反抗世俗统治者的行为,坚持消极反抗的立场。16世纪20年代末期,路德开始由保守转向激进,他先是赞同了立宪主义的反抗学说,而后又部分接纳了自然法的反抗理论。路德在反抗问题立场上的种种变化反映了其思想上保守与激进的冲突,体现了16世纪这一特殊历史时期封建体系与自然权利体系的交锋以及封建力量与绝对君权的对抗。  相似文献   
43.
余伯流 《百年潮》2014,(12):63-68
正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战略家、军事家,也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的诗词大都是在"马背上吟成"的。毛泽东是硝烟中的伟人,马背上的诗人。从大革命失败到红军长征,在井冈山斗争和中央苏区时期整整七年(1927年10月至1934年10月)的战争风云和峥嵘岁月中,毛泽东军旅沉思,马背行吟,一共写了11首诗词(其中秋收起义1首,井冈山1首,中央苏区9首)。这11首诗词,是中  相似文献   
44.
王群红 《沧桑》2013,(6):105-107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演化过程中逐渐积淀了崇尚和平的民族文化。古代中国所处的地理环境、生产生活方式、婚姻制度等因素形塑了热爱和平的民族性格。热爱和平的民族性格又滋生了一些次一级的民族性格,如忍让、止戈为武、仇必和而解等。  相似文献   
45.
张秋莹  贺炜 《神州》2020,(6):19-19
湘西民间故事源远流长,题材众多,包括神话,传说,故事,笑话,寓言等,这些源于生活的美丽幻想除了娱乐作用外,还蕴藏着道德,伦理,经验,教训等积极的教育意义,通过一代又一代的口传心授,渗透于湘西少数民族的潜意识里,形成强烈而鲜明的地方民族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46.
《南方人物周刊》2008,(30):72-72
亲爱的木木:我和男友相处不错,已经打算结婚。婚后两家家长会催我生孩子。我非常不喜欢小孩,如果可以的话想一辈子都不生。我男友也不喜欢小孩,可他觉得别人都有小孩所以自己也得有。他总认为生个  相似文献   
47.
陈倩 《神州》2012,(32):254-254
一起人命案,讲述的男子不满赔偿,结果被镇长结束了生命,死者家属就把死者的尸体放于政府门口表示自己的不满与反抗,死者家属用其尸体作为反抗的武器。中国人历来对鬼神怀有敬畏之心,对尸体更是充满恐惧,中国自身的文化特点,使中国历史此类事件,屡屡发生,我们进一步探讨,此类事件发生的原因,于此我们可以反思一下,农民一般情况下更多采取的是“日常性反抗”,从而分析比较一下,这类尸体作为武器的反抗与“日常性反抗”。  相似文献   
48.
如果你想看到的是《大逃杀》,想观摩青少年们怎样在极端环境下花样百出地互相杀戮,想看普通人如何被一步步逼出挣狞的恶.那《饥饿游戏2》一定会让你失望。毕竟,这部两个半小时的电影进行到一个半/J\Hff后,才正式进入竞技场。这引来无数抱怨——前戏太长。  相似文献   
49.
大获全胜     
清政府官兵在镇压人民的反抗斗争时凶残如猛虎,在抵制外来侵略时却如见了猫的老鼠,望风而逃,屡战屡败。捉不到战俘,捡到几顶洋帽也要大吹大擂,好像是大获全胜。谎报战绩,邀功请赏的事例不胜枚举。(画一)  相似文献   
50.
首先,闻一多在《廖季平论离骚》中肯定了屈原的存在及其学史地位。其次,他在《读骚杂记》中,指出屈原自杀不是爱国,不是尸谏,而是洁身而死。这一论点折射出闻一多作为一个大学教授自命清流的思想。再次,他的《屈原问题——敬质孙次舟先生》一,阐明屈原是一个化奴隶式的“弄臣”,同时也是一个政治家和赋予诗歌教育功能及健康艺术形式的学家。他强调屈原双重人格中的作为反抗的奴隶、人的尊严、“火气”的、孤高激烈、“人的导师”的一面。,这是在新的时局面前,闻一多自己思想的发展和提高的反映。最后,他的《人民的诗人一屈原》从人民性的高度,对屈原人格精神高度礼赞。这一结论代表了闻一多的人民民主这一基本社会政治理想。闻一多对屈原的解读及这一解读的发展、提高和深化的过程,正是他自己思想发展、提高和最后定型的过程,前是后的一种表现形态。闻一多对屈原的评价带有一定的主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