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19世纪后期的中国,由于帝国主义侵略者无止境的侵略,加深了中国社会的矛盾,各种不平等条约的签定。激起了人民大众的强烈反抗情绪,在严重的民族危机和阶级矛盾的刺激下,1898年的中国开展了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政治改良运动——“戊戌变法”。福州人林旭在这一运动中,直接参与新政、发表言论、鼓吹宣传维新变法思想,为维新变法运动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和牺牲。  相似文献   
12.
1927年,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中共开始武装反抗国民党。中共在各地搞了数百起武装暴动后,便进行武装割据。割据的地区,被称作"苏区"。中共在"苏区"实行的是"打土豪,分田地"的政策,地主、富农甚至中农的土地财产被悉数没收,对地主甚至实行"肉体消灭"。这一时期,在中共党史上被称作"土地革命时期"。1937年,国共开始了第二次"合作"。放弃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是"合作"的条件之一。从这时  相似文献   
13.
大获全胜     
<正>清政府官兵在镇压人民的反抗斗争时凶残如猛虎,在抵制外来侵略时却如见了猫的老鼠,望风而逃,屡战屡败。捉不到战俘,捡到几顶洋帽也要大吹大擂,好像是大获全胜。谎报战绩,邀功请赏的事例不胜枚举。(画一)  相似文献   
14.
陈子华 《福建史志》2001,(5):35-36,66
林则徐是中国近代史反抗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的第一人,是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同时也是向西方学习的第一人。在对西方不断了解的过程中,从抵抗英国侵略的需要出发,林则徐曾提出以美国来牵制英国的主张。由此可看出林则徐的对美态度。以下就此作一些分析。  相似文献   
15.
夕羊 《文史春秋》2001,(6):71-74
在黑暗的封建社会,统治为了防止和镇压知识分子的反抗,往往故意从作品中取字句,罗织罪名,构成冤狱,史称“字狱”。字狱在漫长的独裁专制时期时有发生,屡见不鲜。但因编制历法而构成冤狱的案件则不多见。  相似文献   
16.
正癸巳、岁末,照例对浏览的新书旧籍扫荡一番。从文人们趋之若鹜的《旧制度与大革命》的历史缝隙中,我瞥见了贺卫方在《逍遥法外》中潜伏的真诚与幽默;当然土家野夫追溯《江上母亲》的撕心裂肺应该比莫言的《丰乳肥臀》更让人萦怀于心;然而,小小年纪的蒋方舟以"对悲  相似文献   
17.
在16—18世纪的欧洲政治思想界,一些基督教学者援引《希伯来圣经》,认为古代希伯来社会就是上帝为以色列人设计的完美共和政体。这股绵延近三个世纪的"政治希伯来主义"思潮发端于意大利,随后向北蔓延,尤其在荷兰与英国达到高潮,甚至一度被纳入政治实践中。就其本质而言,政治希伯来主义是套用希腊罗马的古典政治概念来理解形态迥异的古代希伯来社会,目的是借助所谓的希伯来理想先例为近代早期反抗王权、确立共和的话语构建提供合法依据,希伯来因素从而以这种被异化甚至被歪曲的方式参与到近代欧洲政治文明的创建之中。  相似文献   
18.
儿童在文学作品中永远闪耀着璀璨之光,童话终究美好,但现实中儿童需要突破成人的世俗,探索人类自然本性和心中的真我,超越一切的条条框框。成人的谎言势利虚伪与童真的无邪纯洁在此交锋。《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展现了儿童对世俗的反抗,在童话与现实之间挣扎,逃避,却又重新满怀希望地回归本我,探索自然。  相似文献   
19.
宋梅 《神州》2011,(16):107
女人,这是一个很具体的名词。一看到这个词就会同女儿、姐妹、妻子、母亲联系在一起。中国传统的礼教把中国女人封杀在这个很具体的名词中。新民主主义时期,女人们开始反抗,摸索着寻找自我。她们偷偷地扯掉裹脚布,咬着牙剪掉了长发,冲破了艰难险阻才踏上了逐步实现自我价值的道路。解放后女人  相似文献   
20.
日军大屠杀期间南京军民反抗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7年12月,面对日军的猛烈进攻,南京守军在南京保卫战中进行了英勇的抵抗,显示了中国人民顽强不屈的精神。13日南京沦陷后,日军在城内进行了长达数周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在南京沦陷后的最初几周内,南京军民面对日军的大屠杀暴行,进行了英勇的反抗,但这些反抗斗争行为,其特点表现为分散和无组织性。在城市沦陷后数周内,不仅中国军队未见有组织的游击或巷战发生,市民们也没有进行较为普遍和成规模的反抗,这无疑是受到当时的历史环境和条件制约的。对此问题进行进一步研讨,并不是为了抹煞中国军民在南京大屠杀过程中的反抗事迹,而是希望能更深入系统地了解和分析南京军民当时的应对状态以及相关背景和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