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1篇
  免费   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91.
龟鳖之神     
1972年,马王堆汉墓出土了一幅T字型帛画,全长2.05米,覆盖在最内层的棺盖上。它的作用类似于遗像,在送葬时把它高举在整个队伍的最前列,向周邻以及“地府官员”通报死者的身份。整幅帛画描绘了天庭、人世和地府三重世界,寄托着时人对宇宙的构想,位于底端的“地府”中,有个奇怪的巨人,他与鱼鳖为伍,独自承托着象征人世的大地。这...  相似文献   
92.
自2000年至今,常州博物馆参与发掘的各类考古工作已逾百起,发掘地点涵盖常州(含武进、金坛、溧阳)全区,出土各类文物数千件,自新石器时代至明清时期,均有所获。其中新岗新石器时代遗址、广成路明墓、恽家墩汉墓等在全国范围内都具有较大的学术影响。恽家墩汉墓位于常州市兰陵迎宾路福海大饭店(原工业展览馆)院内,为一座长50米,宽40米,高6~7米的巨大土丘,因地近恽家村,故名恽家墩汉墓。解放前后,该墩屡遭劫难,出土了大量的釉陶罐、印纹陶器及青铜器、铁器等。2007年12月24日至2008年4月17日,为配合城市基本建设,同时也为进一步摸清恽家墩的内部结构和剩余文物资源,经国家文物局同意,常州博物馆对恽家墩汉墓进行了科学发掘,收获颇丰,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该简报的撰写工作。该简报内容共有两个亮点,第一个亮点就是一次性发掘的墓葬数量较多,共清理汉~六朝墓葬36座;第二个亮点就是出土各类随葬品特别丰富,共计292件,其中可修复的达179件,其中不乏精品,成为常州市博物馆的展品首选。简报将汉代墓葬形制分为竖穴土坑(19座)和砖室(16座)两大类,作者以M13、23、25、26为例,对不同类型的土坑墓进行介绍;又以M5、7、12、...  相似文献   
93.
94.
该篇报告所介绍的墓葬种类和数量虽不算丰富,所出随葬器物亦是该时期的常见之物,但极具代表性,我们认为其看点有二:一是材料全面,作者以墓葬为单位,对各墓的形制、随葬器物从文字到图示逐一予以了翔实的介绍,使读者对资料得以全方位的了解,对今后的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有重要的借鉴作用;二是写作严谨,有关结论均是在参考大量资料的前提下所得。淅川县隶属于南阳市,为使淅川县香花镇杨河组的四座汉墓在年代、性质、墓葬形制、随葬器物等方面得出相关的判断,作者对南阳、洛阳、襄阳、襄樊、随县、巩义等地的同时期墓葬材料进行了梳理和比较,因此所得结论令人信服。报告中所介绍的四座汉墓,两两相连,皆为"隔山葬",所谓"隔山葬"是指夫妻异穴合葬,中间用墙隔开,在西汉前期和中期的中原地区较常见;时代如作者所判,"M1、M2定于东汉晚期,M3、M4较M1、M2晚,下限可能晚至东汉末年或三国时期",基本属同一个时代范畴,因此四座汉墓在形制上一致也就不难理解了。  相似文献   
95.
嵇康墓探秘     
濉溪县古城汉墓自从1992年经安徽省文物局批准发掘清理到今天已近20年了,20年来,为了弄清墓主的身份,我们作为当地文史资料工作者不曾一日停止探索,直至今天才得出一个大胆的初步的结论:古城汉墓是嵇康墓。我们贪婪地奢想:抛出这块薄砖——结论的微薄论据,引出精美的玉来,确定此墓的归属,为濉溪也为安徽增加一份文化资源。为此,...  相似文献   
96.
余振  周芳  李勇  刘辉  李俊山 《文物》2011,(2):20-25,54,97
僖山二号墓位于河南省永城市北33公里芒砀群山东端的僖山顶上,属汉梁王墓群。二号墓东侧50米处是僖山一号墓。因早年被盗,商丘地区文化局和永城县文物管理委员会于1986年春对一号墓进行了清理,出土有金缕玉衣和玉器100余件等。僖山二号墓亦多次被盗,  相似文献   
97.
甘肃武威磨嘴子汉墓发掘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磨嘴子汉墓群位于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新华乡磨嘴子村,20世纪50~90年代,在此进行过数次大规模发掘,共发掘清理西汉至东汉时期墓葬近百座,出土王杖诏书令册简等重要文物。2005年11月,武威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磨嘴子村清理了一座汉代墓葬。此墓为斜坡式墓道土洞墓,墓室平面呈长方形,中后部有一木棺,棺内墓主身上残留丝织品。随葬器物以木器为主,也有少量陶器、铜器、漆器等。这座墓葬的年代应为西汉末至东汉初期,墓内出土的丝织品,为研究汉代纺织技术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98.
1997年11月,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在西安北郊枣园南岭发掘了一批汉墓.M1为西汉墓,出土文物数百件,其中8件铜器物口沿,应为漆器的铜釦,出于木棺椁之间,与铜钫、铜勺以及铜弩机等一起出土.这些遗物出上时为南北二组,每组4件,分大小各2件,小件均叠压于大件之上.出土的8件铜釦器沿依据大小、形制的不同和装饰纹样组合的区别,分为A、B、C、D、E、F、G、H共八型.现简介如下.一、器物分述A型1件( M1:55).通高1.1、直径11.5、宽1、壁厚0.2厘米,重135克.圆口沿,共分五面,满体金银纹饰.金银厚度为0.1厘米.卡槽内壁留有朽木,此器应为木胎.铜釦一周饰错金银纹饰,以涡纹为主饰,配以变形云纹,共分四组、八个单体,呈二方连续式排列.纹样繁缛,但错落有致(图一;封三,1).  相似文献   
99.
田家凹墓群是谷城县境内一处重要的墓地,主要有秦、汉时期的墓葬。本次虽然仅发掘了三座墓葬,但仍然出土了一批较为重要的文物,特别是西汉时期的红彩陶壶,在襄樊地区汉墓中极少发现,对研究汉水流域的汉文化面貌与丧葬习俗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00.
本文从建筑的角度,对安岳三号墓的平面布局、建筑结构与建筑要素进行分析,认为该墓以东北地区的汉墓形式为主体,在墓葬内容上融合了诸多中原以及敦煌建筑文化的风格与要素,因此可以认为它是中国文化向东传播的一个重要实例,也可以认为它是早期丝绸之路向东传播中的一个重要界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