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9篇
  免费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31.
进入封建社会后,漆器以其造型多变,色泽绚丽,图案活泼而受到社会各个阶层人士的喜爱。尤其到了西汉时期,漆工艺更进入了一个发展的黄金时代。统治阶级的需求,使其制作更加精美讲究,装饰手法也更加变化多样,“雕镌口器,万技千工,三参带器,金银文华,无一不妙”(《蜀都赋》)道出了西汉漆工艺的辉煌成就。同时,漆器器型日趋完备,并且广泛的运用到了人们文化、生活等的各个层面。耳杯,这种古代盛酒器,又被称为“羽觞”。  相似文献   
232.
修光明 《东方收藏》2022,(10):106-108
中国数千年的茶文化发展史,同时也是一部茶器的演变史。不论哪个时期,饮茶都离不开茶器,而一套精致典雅的茶器更是在饮茶之外平添了更多的审美情趣。其中,建盏历史悠久,经过漫长的演变和发展,诞生了多种器型。在宋代,“斗茶”之风盛极一时,文人雅士都喜欢使用建盏。而建盏之所以备受人们的喜爱,与其器型有着很大的关系,它的器型简约洗练,经过烈火煅烧后呈现出各种幻彩,它的美直抵人心。笔者在此结合自身的创作经验,来谈一谈对于建盏器型之美的认识。  相似文献   
233.
清代官窑瓷器元素成分数据库建立工作是上海博物馆古陶瓷科学分析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该数据库的建立不仅为清代官窑瓷器专业研究提供技术支持,也可以为清代官窑瓷器的鉴定提供参考。本工作以清代官窑瓷器为主要研究对象,介绍了古陶瓷元素成分数据库建立工作中的相关基础研究,即数据库建立工作中测量点数的选取、测量条件的确认、测量方法精度的验证、清代官窑瓷器瓷釉元素成分含量的均匀性分布特点及含量分类标准等等。并对古陶瓷元素含量数据库建立工作中的相关问题展开了讨论。  相似文献   
234.
2010年福泉山遗址出土具重要考古价值的象牙器,腐朽状况十分严重,为了能妥善保存这批珍贵的文物,采用扫描电镜、X衍射、红外光谱、X荧光分析,对其微观形貌、物相、分子结构、元素组成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出土象牙器主要成分为碳羟磷灰石,其内部有机成分已完全流失,微观结构中存在的主要多孔道直径因长期受地下各类盐的侵蚀变大,直径范围0.33 ~ 3.6μm.象牙器组成除了Ca,P外,还含有其它多种元素成分.这些元素成分来源于象牙长期地下埋葬环境中各种盐类的侵蚀所致.它干扰羟磷灰石结晶,使其结晶程度降低、晶格稳定性变差.因此,采用B72乙醇/丙酮(1/1,V/V)溶液,对两件象牙权仗、一件象牙权仗柄进行了脱水加固保护,经加固的象牙器强度明显增加,颜色自然.为了对后续出土象牙器的更好保护,研究在B72加固液中复配分子粒径分布较宽的可逆性树脂聚乙烯醇缩丁醛(PVE),以有利于加固液渗透进入象牙内部细小孔道.经检测复配PVE的B72加固液成膜后透光率、膜强度等性能均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235.
自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截止到21世纪初的考古发掘中,相继在新疆的切木尔切克墓地、鄯善县洋海墓地、且末县扎滚鲁克一号墓地和托克逊县鱼儿沟墓地等地出土了一种很相似的随葬器物"双联器"。根据双联器的出土情况及其所属墓葬的年代,结合文献和中原出土的类似器物,对新疆各地墓葬中出土的双联器的使用流传年代和发展源流进行了分析,另外对其主要功能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36.
叶佩兰 《收藏家》2001,(11):30-35
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明清两代紫砂器400余件,其中明代约50件。紫砂器过去在多位老专家的领导下曾进行过鉴定、整理、编号、制卡等工作。1982年宜兴紫砂工艺新品在故宫乾清宫举办展览时,宜兴紫砂工艺大师顾景舟先生来京,借此机会我们邀请顾老对我院所藏清代紫砂器进行过鉴定,笔者曾参加了本院紫砂器的鉴定、整理工作,并作过详细的学习笔记,特别是顾景舟先生的鉴定意见,对我们学习和研究有很大帮助,现整理出来,相信对紫砂器的研究、爱好者不  相似文献   
237.
该炉出土于临西县苍上村。高10.3、口径12.8厘米。方唇平沿,束颈广肩,沿上双耳残。颈刻一周回纹带。扁圆腹,其上圈刻云气纹。通体施青釉,为梅子青,三足底有火石红。从该器的造型、胎釉等综合分析,应为明代龙泉窑的产品。全器器形奇伟,庄重大方,纹饰刻画流畅自然,各部分既相互照应,又自成系列。胎体坚实细密,釉色淡雅匀净,工艺  相似文献   
238.
《江汉考古》2021,(2):54-63,52
人兽结合的纹饰或造型屡见于商后期和西周早期的青铜器上,本文试分析与此纹饰或造型相关的青铜器的年代和地域分布,并据此提出此纹饰有可能形成和沿用于淮河流域至长江中游地区并于殷墟文化二期以前北传的发展脉络。该类纹饰其后在殷墟文化区域得到改造和融合,继而被西周初期的工匠吸收并在车器和兵器上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239.
洛阳红山HM2026是一座未出土纪年材料的唐代墓葬。此墓年代应在710年左右,而非发掘者认为的玄宗至代宗时期。红山HM2026出土了铁牛与生肖俑,使这两类盟器神煞在唐两京地区出现的时间有了不同幅度的提前,且其中铁牛的发现,还印证了《大唐新语》中的相关记载。透过HM2026的铁牛与生肖俑,可见"四神"之外的盟器神煞在唐代东、西两京的出现时间与流行程度存在一定区别,相对洛阳而言,长安处于更为保守的位置。  相似文献   
240.
陕西省武功县游凤镇浮沱村出土的游凤七器是关中地区相当于殷墟文化第三期的重要铜器群。游凤七器的组合方式反映出在殷墟文化铜器群组合基础之上的损益,是"周因于殷礼"的重要表现。根据游凤七器等铜器群的空间分布可知,武功县游凤镇以北的漆水河两岸区域应是探索先周文化的重要地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