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318篇
  免费   1篇
  2024年   79篇
  2023年   541篇
  2022年   537篇
  2021年   614篇
  2020年   491篇
  2019年   112篇
  2018年   63篇
  2017年   158篇
  2016年   420篇
  2015年   946篇
  2014年   2752篇
  2013年   2994篇
  2012年   2986篇
  2011年   2490篇
  2010年   2087篇
  2009年   1982篇
  2008年   2112篇
  2007年   1619篇
  2006年   1811篇
  2005年   1691篇
  2004年   1985篇
  2003年   1365篇
  2002年   1302篇
  2001年   966篇
  2000年   958篇
  1999年   90篇
  1998年   62篇
  1997年   34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贵州省文史研究馆与安龙县人民政府、中共安龙县委宣传部、安龙县史志办公室将于2014年秋季联合举办南明史与安龙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自即日起向国内外公开征集与会论文,欢迎海内外学者踊跃赐稿。  相似文献   
992.
乌兰 《北方文物》2014,(1):20-22,34
作为我国气候变化最为敏感地区之一的西辽河流域,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面貌复杂多变,文化格局亦不稳定,"文化一统"到"多种文化并立共存"交替发展。农业经济起源较早,且因环境改变而逐渐占据主体地位。为了追求食物资源最大富集地,迁移成为人类适应自然环境的一种常见的方式。迁移的频率与聚落使用时间的长短也因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相似文献   
993.
五国部是辽时居住在松花江下游和黑龙江流域的五个部落,关于五国部的居住地、名称、五国部与辽朝、与生女真完颜部的关系等问题,学界论述较多,其中尤以五国部的族属问题争议较大。结合史料对五国部物质文化进行比较分析,进而判定五国部是原靺鞨部落的组成。  相似文献   
994.
正中国考古学会召开的本次会议,内容有两项:一是《全球视野下的古代中国——以周秦汉唐为中心》主题的学术研讨;二是召开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产生第六届理事会,实现理事会新陈代谢,我现就这两项内容讲点个人意见与认识。一、关于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我要向同仁们报告的是:2008年,我受宿白先生的嘱咐,经第五届理事会选举我为学会理事长的时刻,就深知本届理事会面临这样四项任务:一是恢复考古学会正常秩序,进而将  相似文献   
995.
与中原地区的早商城址相比,盘龙城的规模虽较郑州、偃师两座都邑要小,但比几座同期的区域性中心城邑要大,其具有内、外两重城垣,宫殿位于内城中,墓葬位于居住遗址附近的特点,亦与郑州、偃师的格局相似。以李家嘴M2、杨家湾M11为代表的贵族墓葬,所出青铜礼器的数量之多、组合之完整、制作之精美,在中原地区其他遗址包括两座王城都较少见。总之,盘龙城遗址早商文化序列相对完整,文化面貌典型,城址、宫殿建筑布局完整,出土遗物尤其是青铜器精美丰富等充分说明盘龙城遗址在整个早商文化研究中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96.
石海清 《攀登》2014,33(4):103-107
县域文化产业的发展对于提高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但由于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西部不发达地区文化产业起步较晚,发展缓慢,存在盲目性和不合理性。本文通过对湟源县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的分析,探析不发达地区县域文化产业发展的途径,以期对县域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帮助。  相似文献   
997.
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在不同的社会形态基础上,各自发展出一套独特的纹饰系统。崧泽文化的纹饰以刻划在陶器上的编织纹为主,显示出一种自然朴实的"崧泽风格"。而良渚文化的刻纹玉器自始至终是以神人兽面纹为主题,力图表现某种抽象的思想和观念,表达的是非日常普通事物,兹名之为"良渚模式"。看似两个完全不同的纹饰系统,在经过分析和比对之后,显示有些纹饰或组成元素前后相承,在陶器、玉器上交替使用,甚至演变成为一种符号,其象征的内涵意义也随之转变,对于探索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998.
赵林栋 《攀登》2014,(1):122-127
为了回应全球文化竞争的加剧,促进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价值整合,需要充分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软实力价值,促进传统文化转化为文化软实力.硬实力的提升、丰富的文化资源、对软实力的重视等因素是转化的有利条件;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偏差、文化管理的创新性不足、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力度不够等因素是转化的不利条件.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还受到来自文化语境、文化传播和文化受众的限制.在转化中应考虑文化传统性与文化现代性的统一;文化民族性与文化世界性的统一;文化对内凝聚力与对外影响力的统一;文化理想性与文化现实性的统一;文化传播主体与文化传播受众的统一.文化资源——文化传播一文化认同是传统文化转化为文化软实力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999.
《攀登》2014,(3):107-110
青海文化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全球价值链中处于低端环节,迫切需要加快发展。科技与文化融合是催生青海文化新业态,发展青海独具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推动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的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1000.
敖带芽 《攀登》2014,(3):41-47
总结各地地方精神提炼活动,研究地方精神的表述结构、字数及内容,可以发现,地方精神是改革开放的缩影,是对时代发展特点的回应。地方精神提炼及修改过程中折射出的一些问题也值得思考,本文就此进行了一些分析,并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