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0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声音     
《中华遗产》2017,(2):8-9
“闭关锁国”是革命党人为政治宣传塑造的清朝形象。——近期,“协史研习社”邀请多位海外名校历史学者做客“微课堂”,与听众分享“一带一路”的历史研究。哥伦比亚大学东亚与历史系博士生孔令伟说,17—18世纪,清朝曾向俄国派出数个使团,外交十分活跃,对内亚的商业活动、情报收集、地理知识的调查,都有过积极的作为。  相似文献   
22.
<正>思想文化史的研究一直是历史学者们十分关注的领域,传统意义上的思想文化史研究主要有社会史研究的方法、哲学诠释的研究方法和学术史的研究方法。冯天瑜在《中华文化史》中引入生态学的概念,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出发对文化史进行研究,可以说是视角独到,另辟蹊径。文化生态学是以人类在创造文化的过程中与天然环境及人造环境的相互关系为对象的一门学科,其使命是把握文化生成与文化环境的调适及内在联系。作为文化生态学的一个基本概念,"文  相似文献   
23.
康区文化与康巴艺术节 藏族传统的历史学者习惯上把广大的藏区分为三大区域。这就是“上阿里三围,中卫藏四如,下朵康六岗”(见藏文文献“智者喜宴》)。  相似文献   
24.
戚其章 《百年潮》2006,(3):38-42
一位抱有成见和私愤的外国人的一本见闻录,曾被数位中国历史学者在著述中加以援引沿用,并随着20世纪60年代电影<甲午风云>的放映,中国早期海军的一位重要将领刘步蟾变成了家喻户晓的反面历史人物.在黑白颠倒的"文化大革命"年代,坚持从历史事实出发为刘步蟾翻案的作者被定为"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右派分子".改革开放后学术界恢复了正常的学术讨论的氛围.经过5年的学术争鸣,刘步蟾是投降派还是爱国英雄大致清楚了.此后发表的一些有关刘步蟾的文章大都对其持肯定的态度.  相似文献   
25.
铁路来了,中国怎么样了?一百多年前,大清的臣民遭遇这个问题时,莫不是先杞人忧天,后逐步接受。然而,不论是惊慌还是接受,能说服他们的理由却只有一个——国防,这是那个动荡的岁月里,最急切的需求。而今,当历史学者江沛再读这段历史时,他发现因国防而构架的铁路网,远离了古老的经济重镇,开辟了一片新的疆场。于是,古镇衰落了。交通枢...  相似文献   
26.
全球化时代的社会史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历史科学是以热潮的方式前进的。有些人或许也会说,它是一个依赖于时尚的专业,但这样说就太消极了。因为,尽管提问、专题与研究领域以相当快的替换频率崛起、占据主要位置,然后又退居后位,人们在回顾时还是能够看到,它们有过长期性影响,产生了许多成果,哪怕起初对它们的期望与要求被证实为过高了。这有点像众所周知的荒漠考察队的故事,必须有一个海市蜃楼来吸引它,它才会向前挪进一段路。另外,如果我们对眼前发生并不断变化的当代重大问题以及新历史学者队伍的不同经历不做出反应的话,那么我们的专业会是多么枯燥无味!  相似文献   
27.
改革开放之初,我首次作为访问学者访美,参加了一次中美历史学者的交流会。有一位美国历史教授讲了一段见闻。他说:问美国学生为什么要学历史,绝大多数的回答就是感兴趣。他问过台湾的学生,得到的回答是,为兴趣而学历史对我们太奢侈,我们是为了救国而学历史;后来他接触到中国大陆的学生,对这个问题的回答竟如出一辙,尽管两岸处于对立状况,各自所谓“救国”的含义可能相反。把学历史和救国联系在一起,令他这个西方人感到十分新鲜。这是我第一次意识到学习和研究历史可以有如此不同的角度。  相似文献   
28.
李妍 《炎黄春秋》2007,(1):46-51
“这是《历史研究》对年轻作者的态度” 《历史研究》与新中国历史学及新中国的历史学者一起走过了半个世纪的风雨历程。原中国史学会会长金冲及先生的第一篇史学论文《对于中国近代历史分期问题的意见》就发表在1955年第2期《历史研究》上,那时刊物刚满一周岁,最近的文章是2005年第4期发表的《抗战前夜中共中央战略决策的形成》,前后整整50年。这在刊物作者队伍中是不多见的。  相似文献   
29.
最近时期,中日关系的现状与走向成为中日两国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而历史与历史认识对中日关系现状的影响,则更为历史学关注。如何认识中日关系中的历史问题,目前显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