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820篇
  免费   25篇
  2024年   53篇
  2023年   193篇
  2022年   236篇
  2021年   274篇
  2020年   216篇
  2019年   54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79篇
  2016年   203篇
  2015年   382篇
  2014年   1274篇
  2013年   1264篇
  2012年   1468篇
  2011年   1335篇
  2010年   1117篇
  2009年   1108篇
  2008年   1157篇
  2007年   857篇
  2006年   962篇
  2005年   966篇
  2004年   1016篇
  2003年   573篇
  2002年   744篇
  2001年   610篇
  2000年   567篇
  1999年   37篇
  1998年   33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15 毫秒
61.
林沣寨位于河南省平顶山郏县境内,既有由北汝河与沣溪水交汇形成的风光旖旎的护寨河,又有由红石砌筑而成的雄伟壮观的护城墙。林沣寨的红石建筑始建于清同治元年(公元 1862 年),如今得以完整保存,形成中原地区罕见的红石建筑古寨群落。这些古建筑不仅是林沣寨族人缅怀先辈的精神寄托,而且对于研究清明两代的建筑文化与人文艺术也具有参考依据。本文就将围绕林沣寨的古建筑保护展开系统探究。  相似文献   
62.
宋双庆  朱晓彤 《风景名胜》2021,(5):0315-0315
广西北海作为具有丰富历史文化价值的独立地区,以数字化为中心,探讨传统贝雕技术的保护与发展,阐释贝雕技术,探索历史文化目标的统计保护和发展基础,对北海贝雕工艺的数字化现状进行调研,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以推进北海贝雕工艺数字化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3.
辛奕  左昊越 《风景名胜》2021,(5):0025-0025
本文以现代城市更新为时代背景,探寻现代城市更新改造思想转变,结合苏州市“姑苏·69 阁”文化创意产业园更新改造案例,探讨城市更新中旧工业区遗产更新、保护、再利用的相关原则、做法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4.
潘仁颖 《风景名胜》2021,(8):0074-0074,0076
中国是一个拥有 5 000 年历史的文化大国,聪明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历史和文化遗产,然而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得历史文化遗产与经济发生了冲突。同时,城市规划对我国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重视城市规划设计和历史文化名称保护对社会发展和推进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分析了城市规划设计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现状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要素和原则,并简要介绍了城市规划设计中历史文化建筑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65.
张文佺 《风景名胜》2021,(8):0019-0020
文章引入文化遗产景观基因理念,探究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路径,以石台县奇峰村为研究对象,根据文化遗产景观基因理念,构建奇峰村文化遗产景观基因谱系,挖掘其文化遗产景观基因特征,在明晰基因特征的基础上,分析其保护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从整体风貌基因、传统建筑基因、历史文化基因三个方面提出奇峰村文化遗产景观基因保护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66.
杨洋 《风景名胜》2021,(8):0021-0021,0023
民族文化旅游和民族文化保护两者看似是矛盾冲突的主体,也是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的关系。即使在对民族文化旅游进行开发的过程中会产生对民族文化的不利因素,只要遵循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原则,就可以最大限度减少其产生的影响。基于此,文章主要对两者的辩证统一关系进行了详细地概述,并提出了处理两者关系的有效对策,从而达到民族文化旅游与民族文化保护的双赢局面。  相似文献   
67.
本刊讯(记者郭晓芸)日前,《中国服饰文化集成·土族卷》由民族出版社出版。本书为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音像、电子出版物规划》项目"。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土族形成了绚丽多彩、风格独特、兼容并蓄的土族服饰文化,不仅记录了土族的生活经验、表达了土族的审美意识,还成为传承历史与文明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68.
张轲风 《史学月刊》2023,(2):102-114
历史人物书写往往是复杂的社会关系、政治环境以及多样心态主导下形成的主观表达。传统时代,人物事迹被置于道德框架之下书写,人物评价及其形象被特定时代的社会关系和文化心态所塑造。明清史传对永乐初年礼部尚书李至刚的书写,则是其中的典型个案。明人杨士奇所撰的《解缙墓碣铭》和《李至刚墓表》是后世史传中李至刚书写的祖本,李至刚“蒙垢简牍”的故事不断被复制、传播和再创造,最终影响到清代官修《明史》的道德性书写。这一案例呈现了个体书写如何影响集体书写的过程。究其原因,这可能是明代中前期杨士奇长期秉政,并以其政治声望、文化影响进而掌握社会舆论和话语权的反映,也是明代史家反思和批判永乐朝史事、明代中后期现实的心态折射。  相似文献   
69.
刘琼 《中华遗产》2018,(9):86-95
一头广东,一头广西 广东广西,合称“两广”。作为分界的这个“广”,曾经是个县名,与山川河湖无涉。但粤桂两省交界—带,的确有一道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云开大山,跨越广东的郁南、罗定、信宜和广西的梧州、岑溪、北流等县市。两广之变,非源于此山,却又与山脱不开关系。  相似文献   
70.
王璐 《东南文化》2018,(2):6-12
"原状"认识来源于西方经典保护理论,历经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和反修复等社会运动。至19世纪,其思想内涵不断发生变化,从单纯地强调"原物""原状"发展到将历史真实的"原状"观念扩大到历史时间和"环境"等更大的对象范畴。20世纪以来,经典保护理论走向成熟,"原状"也真正从追求"原物真实"走向了传递其蕴含的"价值意义"。"不改变原状"是我国文物古迹保护的核心原则,经历了"初建时的原状""整旧如旧"、对于"原状"的多元释义、"体现价值的状态"等四个阶段。文化遗产的保护要从原物、原信息、原地点、原场所精神、原用途五个方面综合考虑"原状",才能真正保护好遗产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