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5篇
  免费   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41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56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64篇
  2014年   210篇
  2013年   71篇
  2012年   106篇
  2011年   79篇
  2010年   74篇
  2009年   53篇
  2008年   51篇
  2007年   61篇
  2006年   49篇
  2005年   50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46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4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金雷磊 《福建史志》2022,(3):6-9+71
我国出版传播史上,闽本与蜀本、浙本号称“三大版本”,它们的地位、影响不相上下。但自宋代以来,闽本的形象在文人心中并不好,成为“劣本”的代名词。不过追溯历史文献发现,宋人对闽本评价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并不是只有一种声音。应该更客观、公正与平衡地看待闽本图书。  相似文献   
32.
邢鹏 《收藏家》2022,(5):83-90
<正>五、佛陀涅故事及相关题材造像据北凉昙无谶译四十卷本《大般涅槃经》(大正藏经号374)的记载:佛陀在“拘尸那城娑罗双树间”入涅。据东晋法显译《大般涅槃经》(大正藏经号007)记载:“(佛陀)语阿傩言:‘汝可往至娑罗林中,见有双树,孤在一处。洒扫其下使令清净。安处绳床,令头北首。我今身体极苦疲极。’尔时阿傩及诸比丘闻佛此语倍增悲绝。阿傩流泪奉敕而去。至彼树下洒扫敷施。皆悉如法。还归白言:‘洒扫敷施皆悉已毕。’尔时世尊与诸比丘入娑罗林,  相似文献   
33.
孙兵 《收藏家》2022,(5):91-96
<正>中国印章起源于殷商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广泛应用于政治、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众所周知,中国古代的印章以铜质为主,因此印章的产生与灿烂的华夏青铜文化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从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并结合出土实物看,中国的青铜时代有可能是印章产生的年代。文献中最早对“印”字加以解释者,是东汉学者许慎,他在《说文解字》中称,“印”是执政者所持有的信物,凡是和印有关的东西都有“卩”这个偏旁。  相似文献   
34.
35.
王洁 《东方收藏》2024,(1):140-143
在觉罗崇恩所藏各本《集王圣教序》中,《墨皇》本以其28页长跋而受到广泛关注。文章聚焦《墨皇》第二本(南堂本),梳理其递藏关系,并通过对《墨皇》第二本藏家及出版者李平书的研究,讨论晚清民国时期文人藏家对于《墨皇》本的态度。  相似文献   
36.
李尚全 《敦煌学辑刊》2006,2(2):102-109
本文作者从现代学术视角,陈述了80年来学术界肯定菩提达摩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的定论。接着又从佛教信仰的视角,得出了禅宗《灯录》尊菩提达摩为初祖,具有理论和信仰两方面的合理性。最后从辩证法的视角,认为戒行合一,是从敦煌禅籍透露出的达摩禅的真实内涵,并具有三方面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7.
《平定青海告成太学碑》是清初四大平定御碑之一,其内容为:追述清圣祖仁皇帝康熙为统一多民族国家下诏征讨朔漠的杰出贡献;次述青海之战中抚远大将军年羹尧等人的平叛战绩;后述战争胜利后举行的献俘仪式。  相似文献   
38.
圣凯 《敦煌学辑刊》2007,38(3):106-118
本文从思想史的角度,探讨了摄论师的"阿摩罗识"思想.由于受到地论学派的影响,北地摄论师提出阿摩罗识为第九识,或以"二无我真如"为阿摩罗识,或以智是无为法.灵润主张阿黎耶识具有真俗二谛,慧远以"心真如门"为阿摩罗识,受到中国思想界的"体用"思想以及《起信论》的影响,阿黎耶识"体无生灭,用有生灭",则成为摄论师的共同看法.以佛性、本觉来解释"阿摩罗识",是隋唐佛教界的普遍观点.  相似文献   
39.
本文就传世的三件相互关联的王原祁画作,即两件年款相同的《仿大痴山水图》轴以及与其中一件题识雷同的《西岭云霞图》卷,一并加以讨论,通过对其中文字及其书法、绘画风格的考鉴,认定此三件作品为伪作。  相似文献   
40.
传佛教中的供养神,最早最重要的是观音,在观音的诸多身形中,又以十一面观音这一身形传入的为最早,据《西藏王统记》载,当年松赞干布(617-650)为了寻找自己的本尊神,曾派化僧去南印度等地,请来了十一面观音等像,也就是说十一面观音像式至少在7世纪就传入吐蕃作为吐蕃赞普的本尊神受到供养。同样在汉传佛教中,十一面观音经在北周时期就有译经传入,经中也有详细的造像样式描述。但通过实际调查及图像的排比,发现十一面观音像由于传播途径不同,实际上存在两个像式系统,即汉一-日系统和印-藏系统。本以佛教造像中最具典型意义的十一面观音像为中心,讨论其流传像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