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0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民国档案》2003,(2):31-37
1938年9月,以顾维钧为首的中国代表团出席国联第十九届大会,事后编成总报告书一份,分述会上讨论与中国有关之重要问题。国民政府驻荷兰特命全权大使金问泗曾在本后大会第二委员会上发表演说,说明日本侵华对在华外人权利之影响及中方如何克服图难致力于经济建设之情况,以争取世界各国对战时中国的了解与支持。本刊特予刊出,以期对研究国民政府抗战期间参与国际组织并利用其发挥外交作用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2.
中日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热潮,腐败的清政府无力阻止列强的侵略,使中华民族生存危机日益加深。至十九世纪末国破在即的严重时刻,华北、东北、京津广大地区.爆发了以农民为主自发反击外来侵略的声势浩大的义和团运动。  相似文献   
13.
肖如平 《民国档案》2012,(2):109-113
自宁汉分裂,陈铭枢一直追随蒋介石。然而,一二八事变前夕陈铭枢和蒋介石的关系却日渐恶化,双方由彼此信任发展到互相猜忌。一二八事变爆发后,双方在抵抗的程度上又产生了严重分歧,并由分歧走向了决裂与对抗。其关系之恶化除外部因素外,角色错位与性格多疑皆为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1931年,应粤方保障安全之请,蒋介石令十九路军调至京沪线,陈铭枢也从剿共将领成为中枢要员。自此猜忌、矛盾即在蒋与陈及十九路军之间蔓延。淞沪战事期间,由于抗战观念对立,特别是察觉陈铭枢的异志后,蒋即将陈铭枢与反叛孙中山的陈炯明划上等号,调十九路军赴闽成为必然。蒋介石档案及蒋介石日记印证了回忆录资料关于蒋调十九路军赴闽的原因,也提供了一些后者所缺失的细节。  相似文献   
15.
1932年1月28日,日军向驻守上海闸北的中国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发动进攻,中国军队进行了一个多月的顽强抵抗后全线撤退。在上海的日本军政要人决定借4月29日庆祝"天长节"(昭和天皇生日)的机会,在虹口公园举行"淞沪战争祝捷大会"。日本侵略者万万没有想到,这天在虹口公园等待他们的,竟然是一顿"炸弹大餐"。日军上海占领军总司令白川义则被炸死,日本驻华公使重光葵也当场被炸飞了一条腿。  相似文献   
16.
何军民 《丝绸之路》2011,(12):70-71
《古诗十九首》围绕着一个共同主题,即对生命哲理美的深切感悟,将诗意的审美设定与生命的超越思考紧密联系在一起:诗意的丰富性之中融合着深刻的人类生命的哲学冥想,生命的哲学思考中蕴涵着诗意的丰富性;永恒与有限、忧郁与欢乐及来去亲疏的矛盾在哲理的审美性和生命的理性化中展开。  相似文献   
17.
1933年11月20日,陈铭枢、蔡廷锴、蒋光鼐领导十九路军发动了福建事变。由于十九路军在军事方面的诸多不利因素,导致其迅速败亡。本文从十九路军与国民党军双方军事力量切入,进一步探讨十九路军败亡的军事原因。  相似文献   
18.
铸魂学社是抗战时期一个重要的社会团体,拥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发动群众开展抗日救亡活动,有力地配合了抗战的进行。铸魂学社的发展过程呈现出一条比较完整的脉络结构,在中国现代社团史上具有典型性。南京沦陷后,广大民众有感于国破家亡的伤痛,积极从事抗日活动,成立诸多社会团体,或秘密,或公  相似文献   
19.
<正>在中共历史上,曾经有千千万万党员在隐蔽战线上工作,也曾经有千千万万同志因工作需要在隐蔽战线上跨党工作,并卓有建树,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原全国政协副秘书长、中国国民党党员、民革中央秘书长梅龚彬便是其中一员。既信仰三民主义,更崇尚共产主义,青年职业革命家先后加入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梅龚彬原名梅电龙,现名是他用梅龚彬之笔名在报刊上发表文章时改过来的,既是与妻龚冰若志同道合之共勉,又有背叛封建家庭之意。  相似文献   
20.
王婧瑜 《神州》2013,(6):4-4,6
《古诗十九首》是中国诗学史上一组优秀的作品,这组作品凭借其独特的感伤情怀而备受喜爱,笔者认为这种感伤情怀源于诗人生命意识的觉醒,并且标志着五言诗创作进入了一个自觉的时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