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篇
  免费   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1921年,在海军部的推动下,民国北京政府设立海界委员会,讨论海界划定及海界相关事项。海界委员会就海界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海界划分的原则与方法、各种海域的具体勘划工作等问题进行了讨论。海界委员会的设立表明,民国北京政府此时已经意识到了海界的重要性。此次海界讨论虽未直接促成民国北京政府颁布领海界线法令,但还是具有积极意义。当然,海界委员会只是一个临时性会议机构,存在一些局限。  相似文献   
42.
43.
《风景名胜》2010,(4):20-20
庆通航办世博很多人都以为让中国特产获得无数大奖的巴拿马世博会是在巴拿马开的,其实不然。1915年巴拿马世博会的全称是旧金山巴拿马太平洋世博会。1912年2月,美国政府宣布,为庆贺巴拿马运河即将开通(巴拿马运河区当时由美国统治),定于1915年2月在西海岸的旧金山市举办"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  相似文献   
44.
在中国近代海军史上,刘冠雄是一位无法忽略的人物。此公文武兼备,能谋善断,长于权变,在派系林立、矛盾重重的近代中国军政舞台上,从清季一路闯到民国,直至执掌中国海军经年,是北京政府时期6位海军总长中的一位,也是中华民国第一位海军上将。其人其事,颇有些传奇色彩。崭露头角1861年6月7日,刘冠雄出生在福建侯官县(大致为今福州市区和闽侯县部分)一个  相似文献   
45.
内乱不休、国力不振,再加上当时的北京政府准备不够充分,使得中国争取法权自主的谈判无果而终。虽然王宠惠等极少数外交人员百般努力,但仍然改变不了大局。还是那句话:弱国无外交。1926年1月12日,清晨,北京南海仁堂的一间办公室内,一位中年人面对镜子,正在认真地整理仪容。他身材消瘦,梳个分头,眉间  相似文献   
46.
尹红 《文史天地》2016,(4):23-26
正顾维钧是民国时期著名的外交家。他于1888年出生在上海,这是一个正在开放的东方都市,东西方文化交融,各种新事物、新思想不断出现。顾维钧从这里走出去,坚定不移地学习政治、法律,之后从事外交工作半个多世纪。历经巴黎和会、九一八事变国际联盟调查团、旧金山联合国筹建大会等一系列与中国命运紧紧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顾维钧的外交事业是凭着自己的信仰努力走出来的,但也颇受一生中四位伴侣的影响。从张氏到唐梅,再到  相似文献   
47.
巴黎和会是近代中国第一次以战胜国身份参加的重构世界秩序的和会,虽然中国在和会上的正当要求没有被采纳,而是被几个帝国主义国家联合欺骗,但巴黎和会上中国还是有收获的。中国成为国际联盟的创始国和成员国,在随后的华盛顿会议上也算是拿回了山东的主权。而且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合约上签字,也显示了中国政府的强硬态度。中国代表们——以顾维钧为代表的外交官们的表现也是可圈可点,在外交史上经历了一次洗礼。殊不知当  相似文献   
48.
民国北京政府时期中国红十字会的慈善救护与赈济活动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民国北京政府时期(1912—1927),中国红十字会所从事的各项慈善救护与赈济活动计分两大部分:一是对于各种兵灾的救赈,包括1913年的“癸丑兵灾”、张家口兵灾;1914年的山东兵灾、皖豫两省兵灾;1916年的护国战事兵灾以及其他各地的兵灾等等。二是对于各种自然灾害的救赈,包括水灾、旱灾、风灾、震灾、火灾、疫灾、荒灾等等。在平时,红会还开展了治病防疫、施医赠药等各种公共卫生活动。中国红十字会的活动表明,慈善是一种社会动力,是调节社会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49.
北洋军阀控制的北京政府,曾在上海地区设置护军使一职,为该地区最高军事长官。许多权威的中华民国史作,都将其确切名称写作淞沪护军使,“淞沪”之名似已成定案。但如果我们翻阅一下当时的《政府公报》,就会发现其实不然。  相似文献   
50.
杨红林 《史学月刊》2005,(12):61-65
关于北京政府时期的外交,尽管学术界近来已开始有了较为客观的评价,不过对于其背后因素的考察还有待深入。实际上,在北京政府时期,由于特殊的时代背景,各种社会舆论被全面动员起来,以汹涌澎湃之势冲击着外交这一特殊的政治领域,从而形成了近代史上国民外交的黄金时期。于是,由于中央政府统治的虚弱,在其决策者进行外交运作时,就处处受到来自舆论界的影响,这是一个极为明显的历史特色,通过对当时舆论的考察,就会更深层次地探究北京政府外交的两难境地。笔者在考察时,主要以关税特别会议为个案,以上海舆论为核心,以《申报》、《东方杂志》等报刊为第一手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