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通过对25名维吾尔族大学生的访谈,探讨了他们在大巴扎这个社会微环境中的活动、地方依恋的形成及这种微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发展和社会化的意义。结果表明:大学生对大巴扎的依恋表现在功能性和情感性两个方面;通过在大巴扎从事的活动,大学生产生了归属感等积极情感,增加了对本民族的认同;大巴扎作为影响大学生的社会微环境,对大学生的作用是以地方依恋为中介的,并表现在有效地管理情绪、形成良好的自我认同和更好地适应环境上。本研究的启示是,地方依恋应该作为城市设计中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民族地区的城市建设应该保留其民族特性。  相似文献   
12.
高天牧  罗畅 《神州》2013,(33):237-237
音乐是作曲者抒发情感的一种重要方式,音乐的主要构成要素就是情感内涵。在音乐的张弛结构中我们可以体会音乐所表达的情感。音乐作品中的情感层次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个体功能性、人性共通性、族群共通性的音乐情感。  相似文献   
13.
视野     
《南方人物周刊》2012,(26):23-23
近日,一名以色列学生成为第一个将自己的意识及动作与机器人融合的人,他在以色列的一个功能性磁共振成像仪(fMRI)中,用意念成功操控了两干公里之外法国贝济耶科技学院的一个人形机器人.使其进行了移动。机器人化身在未来的应用首先是在军事领域,军方希望能够用机器人士兵来替代人类士兵;另外就是医疗方面的应用,许多四肢不全者、瘫痪者甚至植物人都渴望利用机器人化身来重新获得与世界交互的能力。而无数中国传统神话中描述的“身外化身”,或者也将不再是幻想。  相似文献   
14.
近70年来中国历史交通地理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70年来,中国历史交通地理的研究领域已经十分广阔,有关交通通道线路的考证几乎涵盖各个历史时期,特别是对唐代和元代的交通路线的考证已经较为精细深入。从区域历史交通地理层面来看,以巴蜀、关中、中原、岭南等地区的交通通道考证成果较为丰硕。"道路功能性特征"视域下的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茶马古道、唐蕃古道、陶瓷之路等方面的研究较受关注,"道路地域性特征"视域下的直道、狭义的蜀道研究成果也较丰硕,在学术界和社会上的影响力大大提高。近70年的中国历史交通地理研究大多隐含于相关学科之中,学科独立性不强、科学精准度不高。未来需要舍弃交通运输史、交通科技史、交通制度史、交通社会史的研究范式而加强历史通道走向复原方面的研究,提高历史交通地理的学科独立性。历史交通地理的研究需要树立"考古学情怀",推行"全路段驴行"式考察。  相似文献   
15.
人情仪式是一套处理社会秩序的机制,通过三个层面的社会运作完成熟人社会的整合:功能满足、社会控制、价值生产。人情仪式的功能性、社会性和价值性是一个三位一体的系统,它们分属不同的社会领域,却相互融合、相互支撑。功能性是基础的和物质的层面,社会性是社会运作机理的体现,而价值性体现了价值的生产机制。三个层面的社会运作将人情仪式演绎成为一个复合的体系,其核心是从不同的层面形成了熟人社会的整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