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6篇
  免费   0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3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回鹘板刻佛本生故事变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这里所介绍的佛本生故事变相是中亚地区最古老的板刻画,它们因由吐鲁番探察队发现而为人所知。根据葛玛丽的研究,回鹘板刻画可分为三种类型:  相似文献   
82.
清朝陕西学者杨屾编写的《豳风广义》,是一部介绍在陕西关中地区推行种桑、养蚕、缫丝、织绸以及发展畜牧和园艺事业的专著一  相似文献   
83.
《郑和研究》2001,(1):64-64
4月5日下午,匆匆赶来南京的《武汉晚报》资深记范春歌,在学会办公室向孔令仁秘书长通报了她“重走郑和路”第一行程的概况和第二行程的打算。孔令仁代表学会同仁对她只身一人,在资金匮乏、语言不通、气候多变、战乱频仍等艰辛危险情况下.走完当年郑和下西洋全程的勇气和精神,表示由衷地敬佩和全力地支持,期待她圆满完成全程采访,向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献上一份厚礼。  相似文献   
84.
压惊的骨头     
洪源 《中华遗产》2011,(2):14-15
人有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害怕,精神受了突然刺激而紧张不安,即为“惊”。受惊了.一般都需要抚慰一下,是为“压惊”。《三国演义》里,曹操历尽艰险侥幸从华容道脱身回到南郡,曹仁随即为他设宴摆酒;《二刻拍案惊奇》中,一个聪明伶俐的五岁小孩儿智斗强盗,宋神宗特意御赐黄金犀角,都是“压惊”……  相似文献   
85.
为回贴修复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表面脆弱的金箔层,采用物理(水蒸汽)和化学(醇类试剂)相结合的方式对其进行软化,较为成功地解决了脆弱金箔层软化的技术难题。将实验研制的最佳配比的鱼鳔胶制成胶膜进行回贴,是一种新的尝试,且回贴修复后的金箔层未出现龟裂、脱落现象,起到了良好的修复效果,同时符合可再处理原则。  相似文献   
86.
李秋平 《神州》2011,(15):79-81
石湖词作为宋词的有机组成部分,却因作者的词名为其诗名所掩,而没得到应有的重视,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对石湖词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其地位作用做进一步的深入细致探究的基础上,探讨了石湖词在中国词史尤其是在南宋词史中的地位作用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87.
辽阳博物馆收藏有两件1988年出土于辽阳市太子河区东京陵乡石嘴山汉墓中的西汉刻铭铜器,其中的铜魁应为铜承盘,与同墓出土的铜熏炉是一组器物。两件铜器所刻铭文为研究汉代计量提供了实物资料,也反映了汉代辽阳地区与内地的经济交往。  相似文献   
88.
《中华遗产》2007,(5):9-9
大足石刻是重庆市大足县境内主要表现为摩崖造像的石窟艺术的总称,现公布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窟多达75处,造像5万余尊,铭文10万余字。其中尤以北山、宝顶山、南山,石门山、石篆山石窟最具特色。  相似文献   
89.
杨勇  白云翔 《中原文物》2020,(1):102-115
在古代铜镜铸造中,镜范的制作和使用是最为关键的环节,也是铸镜技术的核心所在。山东临淄齐故城出土的汉代陶质镜范在材质、结构和制作工艺等方面,都较先秦陶范有了很大的改进,反映了汉代铸镜技术的进步。这些镜范在制作时于泥料中羼入了大量稻壳灰,焙烧火候也高,因此范体密度低、重量轻,内含大量孔隙,适合铸造,同时又结实耐用且不失柔韧性,从而便于工匠对其进行塑形、雕刻乃至修补和改制。镜范结构设计亦较科学、合理,不仅可铸造出好的产品,而且有利于保护镜范,以达到多次反复使用的目的。另外,镜范成形工艺的改进,特别是刻纹技术的普遍采用,既保证了镜范的质量,也使工匠的艺术创造力得以充分发挥。技术上的进步,造就了汉代临淄镜范优异的铸造性能,同时还使其可以多次反复使用,从而大幅度提高了当时的铜镜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90.
刘成纪 《收藏家》2022,(9):91-98
殷商是中国历史的开幕时期,也是中国艺术观念的形成和奠基期。这一时期的甲骨刻辞虽然没有将艺术作为讨论对象,但其中出现的“艺”“乐”“舞”“画”“美”“丽”“丑”“品”“鉴”等字,却勾勒出了后世中国艺术形式和艺术批评的框架。刻辞文字按“依类象形”的原则构成,为“以形释义”提供了可能性。其中,“艺”“乐”“舞”“画”的构形方式,暗示了艺术与原始农耕文明的内在关联,“美”“丽”“丑”关乎艺术评价的维度,“品”“鉴”涉及艺术评鉴的方法。通过与殷商青铜器的相互参证则可看到,摹仿与变形是殷商艺术的创制原则,象征与暧昧是其主导性的艺术风格,自然认知是其对艺术价值的基本定位。据此,殷商时期虽然尚未形成自觉的艺术观,但却为中国艺术史提供了观念的本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